首页 > 媒体专区 > 自我的缺失:“小镇做题家”现状分析

自我的缺失:“小镇做题家”现状分析

真情 2022年04期

2022-09-29 16:21

“小镇做题家”这个概念来源于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小组成员的生源地大多是小乡村或者偏僻城镇,他们通过高考进入到985或211高校,但自认为“除了埋头苦干之外啥也不会”,见识很能力有限,没有长辈指点,步入社会处处碰壁。整个来说,“小镇做题家”就是初高中凭借最低效的依附于输入输出量的学习方法取得了一些成就的高校学生。这些精神家园来自于考试和学校的做题家们迫于压力获得了高分,也能在这些成绩中获得一些优越感,可是步入大学之后他们却往往无所适从,表现出自卑,焦虑等心理特征。

一、“小镇做题家”的典型特征

“小镇做题家”作为一个自嘲的称呼,它往往有“社会化程度低,人性展开弱”、“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自我意识的缺失”等典型特征。

(一)社会化程度低,人性展开弱

所谓社会化程度低就是说小镇做题家们往往能在各类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是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很差,在各种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也较差(不包含道德层面)。“小镇做题家们”的能力仅停留于“纸面实力”,他们在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较低。期末考试时他们的成绩完全可以超越很多同学达到领奖学金的水平,但是在进行社会实践时他们的反应能力、情商、处理能力等比“大城市做题家”略逊一筹,再没有他们在做题时表现得那么游刃有余。小镇,意味着有限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高学历的荣耀抵消不了原生家庭带来的差距。由于生长环境的相对单纯,除了学习之外就没有需要担心的事情,家长和周围亲戚也对他们的发展没有别的要求。并且,常年一成不变的成长环境也让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敏感度较低,容易忽略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一些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视而不见。再说社会地位,一个偏远四五线城市的镇上,镇长或许就是最高等级的官员,而“小镇做题家”的父母可能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社会地位较低,人际关系稳定。长期交往的人仅限于镇上亲朋,不能也没有能力带孩子见识更多的东西,接触不同层面的人。

在人性展开方面,从小在班级考试中名列前茅,深受家长老师喜爱,在鲜花和赞美声中长大的做题家们到了北上广等985高校会发现,无论是从经济、经历、见识还是社交等方面都比不过同学或者室友。从天上到地下,如此落差之下做题家们常出现自卑、迷茫、不知所措等心理状态。并且在人际交往方面,小镇做题家们因为生长环境的封闭性和生活环境的安稳性,导致交往面相对狭窄,在面对大城市中的新环境和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时常表现得无所适从。普遍体现在,不论是结交新朋友还是参与活动,其积极性表现得不那么高,要么选择逃避不去参与,要么在进行活动时主动将自己边缘化,最后成为985211中的“小透明”。他们想和人接触可是却往往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去维系这些关系,人性展开方面较弱。他们接受的“旧时代”教育告诉他们:做题便能考高分,而面临的“新时代”挑战却要求他们要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

(二)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乡镇学校往往能看到“多考一分,消灭千人”、“只要考得好,工作随便找”、“累死一人,幸福全家”、“你在睡觉的时候,你的对手正在背单词”等标语,即使心态再好的学生常年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中也会受到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的影响,在不断的施压中他们会慢慢“内卷”起来:同学做一篇试卷我就要做两张;同学背一篇课文,我就要背三篇;同学十一点半睡,我就要比他多学半个小时。问其原因只是为了超越同学达到一种心安的效果,整个学习都是为了竞争而学,没有自己的学习动力。当然,在学习方法上,做题家们根据十多年的学习经验,习惯性的靠背知识点模板,不求甚解,能死记硬背拿到高分的绝不多动一下脑子;必须要动脑子的,也要靠大量的练习才能过关。试卷上的每一道题目都有标准答案和清晰明了的前置条件,有模板,有公式在。做对做错都有反馈。做题家们在死记硬背中一次又一次的取得高分,获得周围人的赞扬。即使稍有一次成绩滑坡,也只需要更加努力的记住考试知识点便可重登成绩单榜首。做题家们在遗忘和记住的抗争中逐渐丧失学习的内在动力变成为他人而学的学习机器。同样在步入大学之后,“做题家”们因为目标的暂时缺失,常陷入自卑、迷茫等状态。不知道在大学期间干什么,只能整天无所事事。或许是在真正学习自己所选的专业之后发现事实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美好,或许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感到无所适从。这都是因为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高考之前有老师家长对其进行监督管理,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外在动力的监督再加上自己还未构建起内在动力,常觉得事与愿违。

(三)父母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漠视

小镇做题家的家长们出生小镇,大多属于工薪阶层,甚至很多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对教育的认知常停留在“考上好大学就前途无忧”这一传统教育思想上。他们在年轻时所遗憾的、错过的、得不到的往往希望通过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出生在小镇的父母们,能且只能提供的只有一条路,读书。因为认知层面的不足,对于教育部提出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等要求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因为就如刚刚所说,他们只能提供的只有一条路,读书。同样,在唯分数论的心理引导之下,这类父母对孩子心理发展情况也表现出漠视态度,当孩子出现失眠,焦虑等状况时简单的认为是其学习不努力,不好好学习在偷懒,他们不会从科学的角度去反思自己教育的不足,觉得孩子在十来岁本就是该学习的年纪,既然学习了那么久,那么理应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没有取得好成绩就是在偷懒,就是学习不用功。换个角度来说,从步入一年级到高考结束,从参加补习班到买各种辅导书,送孩子读书的确是他们这一辈子最大的投资,这笔投资有形的投入尚可算出,无形的牺牲却让人惋惜,并且投资者身份的父母们也常陷入自我感动,将孩子取得的成就归功于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经济支持,殊不知孩子在长期的外在压迫直线可能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进入高校之后,懂事的做题家们为了继续完成父母的殷切期盼,在遇到困难时也不太愿意和家人分享自己的迷茫和不安,最终可能会走向一个不好的结局。同样,沉浸在喜悦中的父母们也容易主观的忽视孩子心理变化状况。

(四)做题家们自我意识的缺失

进入大学之后“小镇做题家”自我意识的缺失不仅是对学习目标的缺失,更是对自我内心的缺失。作为工具人,他们的价值感和能力感都长期和“分数”捆绑在一起,单一且脆弱,取得高分就算完成了任务。可以说,他们几乎没有完整的自我。他们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也是最痛苦的学生。学习本是一件让人了解自身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到哪里的事。可是“小镇做题家们”在高中时往往都只有一个明确目标:考上985或双一流高校。当实现了高中定下的短暂目标之后,他们就容易产生阶段性的迷茫,我到底是谁?我到底要何去何从?高考之前为了成绩而活,考上985这一目标已经完成了,那下一步又该干什么?大学期间好好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自己想报名四六级考试时却发现班里同学已经过了雅思,报名计算机时却发现室友早已能自行编程,自己苦苦拼搏整整十多年才能达到的分数线,才能考进的学校似乎对同班同学来说是一件很容易就能达成的事情,甚至他们还有着比自己更广的见识,更强的能力,更好的经济基础。如此落差之下,“小镇做题家们”往往会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产生怀疑,甚至对教育制度,社会阶层等存在困惑,逐渐迷失自我。在现实层面,他们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没有获得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培养起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思维被“新时代”拒之门外,成为暂时的“废物”。在一定层面上,他们更像是“被投资者”,自我意识早已被成堆的考题试卷所扼杀,习惯性的“为了受到别人关注”“为了得到父母表扬”而活。他们既无法与进入大学之后的自己释怀,也不能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样,由于父母的殷切期盼,他们也不允许自己失败,从而,他们永远也走不出失败,永远都有一根弦提醒他们不能失败。

学者黄灯这样描述普通高校的学生群体:“他们踏进校门,就无师自通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没有太多野心,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他们安于普通的命运,也接纳普通的工作,内心所持有的念想,无非是来自父母期待的一份过得去的工作”。很显然,“小镇做题家”和普通高校的学生群体有着不一样的目标追求。他们好不容易才从小镇中走出来追求的自然是和父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甚至他们没有靠山,没有父母为其打点关系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做题家们的前半生是不安稳的。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单纯的认为完成了目标A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未完成的目标B阶段,殊不知还有C、D目标。他们的道路往往需要一些引导之后或者学习一些固定的套路模板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步。

二、“小镇做题家”的出路

即使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自卑、迷茫等心理状态,甚至这些状态会让自己产生对教育和生命的质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小镇做题家”们只能无可救药的被时代抛弃,他们依旧是有出路的。

(一)直面现实

成长往往都伴随着阵痛,尤其在大学期间更是人生关键 的抉择点。即使处于现实的打击和昔日的辉煌当中,做题家们依旧要坦然接受“人设”的崩塌。进入985211高校学习之后,一面是来自名校的光环,一面是经历的惨淡现实,从高考成绩出来之时的天之骄子再到被时代抛弃的“小镇做题家”身份转变的急剧转变需要慢慢接受。一边焦虑一边准备考试也好,积极参加活动增长见识也好,找到其他的“小镇做题家”报团取暖也好,只要能够给自己提供精神上的支持那就是一条好的出路。并且“小镇做题家们”他们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985.211高校就说明他们是有实力的并且非常符合现行高考制度下的考试要求,和普通大学或者职业大学的同学相比他们已经处于较高的地位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其羡慕“大城市做题家”的从容和自信不如直面现实,做好自己,努力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学校里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新的东西,拉低和“大城市做题家”们的差距。在周末也可以多出校走走,看看大城市是什么样子的,那些镇上没有的博物馆,图书馆和游乐园都是如何运行的,在实践中刻意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再者,即使“新时代”社会发展再快,它依旧会给普通人留下一席之地。社会本就由不同阶层的人共同构成,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不一定所有人都要去做白领去做经理,我们也可以去做教师,做人力资源师,接受社会阶层的不同,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免自身劣势,人人都能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二)接受自己

其实,既然能成为“家”,那就意味着一种能力和天赋。相比中国那些花更多时间和辛苦在做题上却达不到“小镇做题家”高度的孩子们,做题家们已经略胜一筹了。如果人生离不开比较,那么做题也是一种可以拿来比较的资本。拿高考来说,想要考上好大学,必备的技能就是要学会做题。换句话说,能做题,会做题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再者,社会上金字塔式的成功本就意味着塔尖位置有限,不是人人都能站在顶端的,更多的是处于金字塔下半部分的大多数人推动着这个社会发展。当发现自身见识和社会化程度比同学低的情况时,做题家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其实他们最大的困境在于能力单一,只会做题考试,可是,他们也可以凭借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继续读研,读博,在实验室中默默耕耘。也可以直面自己的缺点,大大方方的去抓住各种机会。他们和“大城市做题家”的区别就在于机会。“大城市做题家”们的机会是父母直接提供的,在城市中打拼大半辈子的父母从小就为他们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尽可能的清理其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可是“小镇做题家们”没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的父母也找不到更好的师资对他们进行教育。这就需要他们完成“考上名校”这一短期目标之后自己主动曲抓住机会。从优点来看,身经百战的“小镇做题家”们,有着普通人没有的记忆能力、模仿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应对普通级别失败的逆商等,本就是优秀的一批人。

(三)抓住机会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学生的评价中似乎考试和分数的占比越来越低,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再加上二胎,三胎政策,以后受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这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哪些学生该读985211大学?哪些学生应该读普通大学?哪些学生应该读专科?素质教育虽然进行得火热,但是评判这些的标准似乎也只有高考分数,在考试中分高的人读985211大学,分数较低但其他能力强的同学读职业技术学校。如前文所说,想要在高考中取得较高的分数那么就必须要不断的练题。在日常的练题中培养题感,逐渐摸清高考出题套路。说来说去,在现行教育之下依旧只有高考才能让普通人家的孩子出人头地,方法就是成为“做题家”。那么在这个人人都是“做题家”的时代,“小镇做题家”有比其他做题家更突出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悟性,这就是一种难得的机会。如果眼界不够高看不到机会,那就努力自己寻找机会。“小镇做题家们”与生俱来的解决问题,找到答案本身的能力可以将人生的艰难也可以化成一个一个的简答题,生活就是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A道路不行我们完全可以换成B,不一定非要一直在A 之中一直兜兜转转,觉得找不到突破口。当然,在寻找机会的过程中可能会随时碰壁,就当是一种成长经历好了。在不断量的积累总会产生质的变化。希望“小镇做题家”这一称呼只是自嘲,而不是对自身的否定。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21-2024 全科互知 | 赣ICP备2021006197号-4 | 新出网证(赣)字20417号
赣公网安备 36012102000372号 | 赣B2-20210313 | 技术支持:道然科技

sasa 互知学术
sasa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