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专区 > 同光闽派古琴在当代的发展研究

同光闽派古琴在当代的发展研究

爱情婚姻家庭 2022年01期

2022-09-30 10:51

一、引言

同光派古琴,也称“福州闽派古琴”“同光琴派”或“同光闽派古琴”,该琴派宗宋遗风,善发理趣,倡导道禅琴启发人心,在近两百年的探索里,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文化,以朱子的“动静观”为心法核心,以实践与感悟去探索“琴道”的奥妙。这一琴派由创始人许赓皞、谢章铤于清代道光十八年在福州创立梅崖词社起,后由传人何振岱、福州“八才女”等将其发扬光大;福州鳌峰书院最后一任山长陈宝琛之古琴传其侄女陈懋恒,陈懋恒古琴传其儿子赵之云、赵之华、弟子周鹤林;福州三坊七巷郭家大院郭柏心在清同治三年(1864)著有《琴学尊闻》,古琴传其侄子郭式昌,郭式昌传其儿子郭曾量,郭曾量传弟子吴飘隐。因以上琴脉关系皆以福州为主,所以也称“福州琴派”。又因主脉络人物何振岱、陈宝琛为“同光诗派”巨擘及代表,而二人古琴皆有传承后人,所以,同光派古琴也称“福州闽派古琴”“同光琴派”或“同光闽派古琴”。

同光闽派古琴源自于清末时期的“同光闽派”诗人陈宝琛、何振岱等诗人,也是琴人们在诗词当中宣扬宋学之风,同时也令同光闽派古琴也包含了文人气息。自先秦时期,古琴便已被赋予“礼器”之称,自老庄思想活跃后,有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道器”,在千年思想文化变革中,逐渐被赋予新的寄寓,而同光闽派古琴则是深受宋学思想影响,融合了佛道儒三家之长,追求动静结合,阴阳相易,以亲身体验参悟“琴道”真理。

同光闽派古琴发展至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谢章铤、陈宝琛、何振岱、福州八才女的诗文传承至今。但有关同光闽派古琴传承的信息,只能在传承人口中、报纸上了解到其大概情况。同光闽派古琴,自清末兴起,在近代的战火中逐渐影响力逐渐下降,当代的传承人们的重视虽然为同光闽派古琴迎来了新的契机,但依其发展现状来看,同光闽派古琴的发展与传承,依旧是一代代传承人们肩上的重任。同光闽派古琴必须先适应新时代对音乐的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优化,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古代琴乐中的道禅思想

古琴在中国历史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自宗法制、礼乐制度以来,古琴就不仅只代表了一种乐器,更是成为了礼器。《乐记》集中体现了将古琴与儒家的音乐道德观与人心中的 “非中和”相归规范。而在这种儒家音乐道德观的规范之下,并不能将人心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使得人们在“礼”的束缚中达不到随心所欲的效果。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方思想相互争流,在老、庄的道家思想中,乐理就是对天然本真的诉求,追求“天人”、“真人”,与道合一,逍遥自在,不受世俗礼节的过分束缚。这也是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第一次把“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这样一来,古琴就不仅是乐器、礼器,也是道器。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器”,古琴乐理在儒道思想的渲染之下,由文至礼,由礼至音,由心到形,由形到物,形成了内外呼应,相辅相成,追求“合一”的趋势。这也使得“琴”与“道”产生了密切的结合,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乐理受董仲舒汉儒思想的影响,出现了“琴禁”这一观念。所谓琴禁,就是指重视琴“德”,强调音乐的道德教化的作用,也正是因此,古琴得以成为圣贤修身养性的道器。琴禁观念注重弹奏者与琴曲,琴曲与听奏者之间的移情感染作用,注重彼此之间形成共鸣关系,这不仅需要弹奏者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听众也需要有相当的文化底蕴。琴禁观念使得艺人们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文化素养,同时也让古琴与其他乐器之间形成区别,在古琴之中,逐渐升华出“琴道”观念。这种观念思想始终是受到儒道思想的束缚,琴人在弹奏琴曲的过程中,除了对自身情感的抒发,其中所包含的道德观念也对社会稳定也造成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社会功能。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原,僧人与士人的交流,促进了佛教思想与古琴乐理的融合,当世也出现了不少琴僧。琴僧与士人的频繁交流她们的艺术文化活动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为琴僧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成长空间,佛教思想也随之融入古琴乐理当中。到了宋代,在佛教音乐所具有的清净特征之上,形成了清幽淡远的琴乐审美特征,琴乐中传达出一股禅意。

宋明时期,佛教、道教的发展,儒学思想式微,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也不断发展,各阶级矛盾激化。为适应社会需求,满足统治者的需要,思想家们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归纳改革,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家思想哲学化。宋明理学,以朱熹、二程、王阳明等为代表,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思想。这种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形成的思想,对人们的思想具有极大的束缚。宋明理学的思想从宋朝到中国近代,都对中华民族的品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官方哲学的影响下,以徐上瀛为代表的虞山派代表了封建势力,要求应当在音乐审美上回归传统,并对传统的古琴艺术审美思想进行了总结。如在《溪山琴况》一文中,要求琴乐应立足于“琴道”之上,从而达到佛道儒三家在乐理审美上的融合。而代表了市民阶级,反抗思想束缚的李贽。李贽通过对道家和禅宗追求的“自然”、“本心”理论上进行改造,反对儒家思想对人性的束缚,反对乐理上“归于正道”的思想,主张维护人的真性情。

一次次思想理论上的碰撞,琴乐融合了三家之美,有儒家的道德观,有道家的本心、自然,有佛家的清净幽远,建立了以"琴道"思想为核心的琴乐审美体系,从而凸显了古琴艺术作为思想性媒介,作为个人修身养性以达于大道的方式的重要意义。

汉代之前,古琴曲调较为简单,以为歌者伴奏为主,例如《诗经》中《蒹葭》、《子衿》、《关雎》等许多民曲,皆可以古琴伴奏,因此,古琴曲谱多以诗文进行记载,则逐渐形成了文字谱(最早的文字谱为南梁《碣石调·幽兰》)尚未形成专用的古琴曲谱,自唐代曹柔创制了减字谱,古琴才有了自身的专用记谱方式。减字谱的创造,使得古代许多名曲被记录下来,传承至今。虽然说有了减字谱,但它也只是记录了琴曲的弹奏技法,并没有将曲调记录下来,因此,古琴自古便以口传手受为主要传承方式。因师者个性不同,所传承下来的曲调也有所差异,再加上中国古代幅员辽阔,信息交流不便,不同地域间习俗风格独具特色,古琴也因此在后世发展的过程中因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古琴派别。明清时期社会矛盾复杂,产生了虞山派、浙派、闽派、广陵派、九嶷派等著名琴派,形成了古琴界的“百家争鸣”。

三、同光闽派古琴的传承

(一)同光闽派的由来

本文所论述的,便是由自明清时期传承而来的闽派古琴。据《史记》记载,闽为南越地带,汉初闽王无渚助高祖刘邦推翻暴秦,夺取政权,受封为闽王,根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可知闽为现今福建一带。

福建一带地处沿海,较中原地区较为偏远,不易受中原战乱影响,社会较为稳定。南北朝时期,八姓入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促进了闽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在中国古代史上,闽地的文化,并不频繁活跃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之中,直到清末,中国“天朝上国”的思想被打破,福建位于沿海地区,受到政治影响它的地位才受到了重视。这一时期,福建地区诞生了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例如:林则徐、陈宝琛、谢章铤等人。他们不仅是当时政治上风云一时的人物,在文学、艺术上,也都有极高的造诣。同光闽派古琴的形成与发展,便是在他们的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谢章铤,字枚如,福建长乐人,二十二岁向许赓皞学习古琴。许赓皞,字秋史,福建瓯宁人,于道光十八年发起并成立梅崖词社,词社有十余人。后谢章铤发起成立聚红榭词社,聚集了十六位诗词古琴爱好者。词社从发起到结束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在这二十年中,词社的活动,多以诗词创作、弹琴会友为主,留有具有闽地山水人情、风土特色的词集,如《聚红榭雅集词》、《游石鼓诗录》等。许赓皞、谢章铤二人,除了有师徒之谊,也是挚交好友,时常抚琴唱和,或把酒言欢,或诗词对句。光绪十年,谢章铤受陈宝琛的邀请出任白鹿洞书院山长,讲授程朱理学。两年后,他辞职回福州,受聘担任福州致用书院山长,在此期间,他还培养了众多门生,如陈书、何振岱等人。此间的门生们,受谢章铤教诲,擅填词、写诗,谢章铤众多门生中,仅陈宝琛、何振岱有弹奏古琴。

“同光派”来源于道光、咸丰年间,中西思想碰撞,形成了有程为代表兴起的“同光体”,他们的诗词具有宋学(理学)格调,认为宋诗最负盛名。当时人们将“同光派”按地域分为了浙派、赣派、闽派。光绪年间,以陈衍为代表的诗人们在福州掀起了宋学热潮,陈衍则打出了“同光体”的风格,在福州获得了学者们极大的响应,但陈衍没有弹古琴,“同光闽派”殿军人物中仅陈宝琛、何振岱有弹奏古琴,并有古琴传人。

(二)诗文中的琴理

清朝末年,又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磨难,这些诗人们在福州区域广开诗社,传播宋学,他们的诗句里既蕴含着忠君爱国、抵御外来侵略的思想,又有寄情于诗画,闻道于山水的求真之意。如陈宝琛,身为两代帝师,在清朝灭亡的时候,他没有选择离开君主,他在诗中写道:“吾起发籍,傅冲主,不幸遭奇变,宁忍恝然违吾君,苟全乡里,名遗老自跪耶?”这首诗里表达了陈宝琛不忍为保全自身而背离君主的情怀。而在溥仪创立伪满洲国的时候,陈宝琛却拒绝随溥仪投日。他的诗词汇集于《沧趣楼诗文集》之中。

陈衍的诗词风格,与陈宝琛不同,他主张诗词要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而并不将求有政教之用,他的诗词收录于《石遗室丛书》当中。他的诗词理论主张“诗言己志”,对同光派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同光派的诗人们并不仅在诗文创作上推崇宋学,在古琴乐理上,也具有宋学风采。他们所传颂的古琴曲中,有反应道修思想的,如《静观吟》,这首琴曲反应儒家、道家静心内观、精滤研修方法的琴曲;也有寄情于山水的琴曲,如《平沙落雁》,它描绘的是一幅夕阳西下,湖边花鸟啼鸣、渔光渐明的悠闲自得的场景。

何振岱,字梅生,福建福州人,是“同光派”的殿军人物之一,他师从谢章铤,他融合了谢章铤理学思想、禅宗临济妙湛禅师一脉的思想、渗透融合到古琴研修中去,创立了道禅琴研修体系,晚年开创寿香社,在“觉庐”“宛在堂”收了数十名弟子,将福州同光闽派古琴发扬光大。其中弟子“福州八才女”将福州同光闽派古琴艺术传承陈炳铮,成为了著名的琴学家。古琴对于何振岱而言,并不仅只是乐器,更是他追求“琴道”的法器。何振岱深受朱子理学思想的影响,日常生活离不开对“道”的追求,据《何振岱日记》记载,何振岱的日程安排最常见的事件为:打坐、诵经、抄经、弹琴、作诗、练字、作画。何振岱打坐时,运用的是朱子调息法:“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伊移。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合,如百虫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何振岱认为,这其中最绝妙的便是“氤氲开阖,其妙无穷”这八个字,指的是在调息过程中,体内真气弥漫的状态,能起到松经活络、气血顺畅的作用,达到“守一处和,千二百岁”体魄强壮、健康长寿的状态。在古琴的弹奏中,这种调息法便如同体内上下运行的“真气”,以气运指,以指传情,有阴阳相易、动静相宜的结合,又蕴含了自然和谐之美。如右手指法“抹”,又称“鸣鹤在阴”;“剔”又称“孤鹜顾群”;“剌”又称“游鱼摆尾”……

何振岱晚年在文儒坊宅邸开门授徒,传习古琴、诗词创作,培养出了具有“福州八才女”之称八位的女弟子,她们成立了“寿香词社”,许多诗句存于《寿香社词钞》当中(原文于文革时期被销毁)。八才女的诗词各具风格,其中最易见的便是她们在诗句中表达的对古琴的喜爱,对“琴道”的追求。如王德愔的《琴寄室诗集》中,《哭丽清》“倾心向诗词,托意寄琴谱。”在《赠健怡》中“云烟变幻孰为真,暇日琴书且自亲。”这两句一则表达她对诗词创作的喜爱,二则表达她寄情于琴曲的意境;王德愔德诗词中,除了与诗词古琴相关,更有许多诗句中表达除了她对“禅”的体悟,如在《寄儿》中“流水随水去,睹物悟禅机。”在《瞻仰佛像感作》中“仰瞻宝相有圆光,普照众生托庇长。宿夜未消尘世苦,修持便觉此身强。”在《礼佛》当中“焚香闭户惟闲坐,清境便从静处生。”八才女之一王闲在《七十自寿並赠璞庐》一诗中写道“栽花种竹营小园,琴囊书卷随左右。”在《满庭芳·题耐轩七妹道妆小影》中写道“诗情禅旨,心境历沧桑。”也同样表达了对古琴、诗书的喜爱,以及对禅意的感悟。

同光闽派古琴,自清末到民国时期,在诗社的诗词创作中得到发展,其独具特色,饱含文人气息。但在抗日战争到建国后,经历了战乱与变革,它的发展速度逐渐缓慢下来,影响力也大不如往昔,凭借何振岱、“八才女”等人的传承才没有中断。

四、当代同光闽派古琴的传承

(一)新的机遇

清末民国时期,乃是诗人们找一个净室,聚三五好友,焚香抚琴,吟诗对句,参禅悟道、传情达意之用。如许赓皞、谢章铤、陈宝琛等人,便是因为在古琴上的惺惺相惜,成为至交好友。近代同光闽派古琴的发展面临式微的处境,所幸在何振岱、福州八才女以及其弟子陈炳铮等人的传承之下,其内部体系仍在不断完善。同光闽派古琴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将其传承与发扬。

近代同光闽派古琴传承人陈炳铮先生,出身于1928年, 幼时便喜爱民族音乐。他的古琴、吟诵师承王德愔、薛念娟、王真等“福州八才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陈炳铮先生致力于古琴艺术、诗词吟诵的研究与发扬,运用报刊、磁带、广播、演出的形式推广古琴。在他的代表作《陈炳铮先生文集》、《吟赏楼曲谱》(包含上册《吟赏楼吟诵谱》、下册《吟赏楼琴瑟谱》)及个人专辑《秋月幽兰》中所记载的琴谱里,有追求精妙演奏技法的《流水》一曲,有弹唱相和的《古琴吟》一曲,有佛教禅曲《普庵咒》、《楞严一笑》等禅曲。陈炳铮先生的许多作品多次获奖,并流传到日本、东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不仅使得同光闽派古琴得到传承,也大大提高了它的知名度,这也为同光闽派古琴的发展引来了新的机遇。

(二)同光闽派古琴的复兴阶段

现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信息高速交流的时代。大众传媒的创新与发展,为古琴的宣传提供了新的大平台,但同时也给古琴的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此时的同光闽派古琴,要面临的不仅仅是不同门派之间的市场竞争,更要面临与流行音乐的竞争。流行音乐悦耳动听,稍加练习,便可朗朗上口,颇受民众的喜爱。而古琴不同,所谓曲高和寡,有三五年的练习,都不一定能有所成就。在其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不仅是成长中的枯燥无味,还有长期练习中容易放弃的念头。

当代同光闽派传承人李皞向陈炳铮先生、吴飘隐先生、周鹤林先生、陈长林先生学习闽派古琴。2015年,成立福州古琴研究会,组织古琴爱好者一同探索古琴的奥秘。这一举动,不仅是为同光闽派古琴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展现的平台,也给广大古琴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有组织的交流、分享平台。李皞先生还组织琴友们在大学城、社区、小学成立古琴传习基地、琴社,例如:福州大学城闽江学院的古琴协会、福州市古琴研究会、福建师范大学的民乐协会、中医药的学的古琴协会、鼓楼区的同光琴社、福清岑兜中心小学的古琴培训班,基本以公益培训的形式,对前来学习的古琴爱好者们进行培训。除此之外,研究会还经常与电视台、非遗传承项目合作,开展古琴演奏音乐会,其主要目的便是宣扬古琴文化。

与其他古琴门派的发展相比,同光闽派古琴的知名度与竞争力都依旧相对较小。一方面,是其发展的规模不大,辐射的范围较小,主要以福州地区为主,而福州地区的古琴门派又较为丰富,有浦城派、梅庵派等闽地古琴门派;另一方面,则是尚未形成系统的传承基地,难以与其他门派进行市场抗衡。虽然同光闽派古琴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宣传,但也只是有部分当地的报社会对其活动进行报道,未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与传扬。因此,除了对外的宣传,同光闽派古琴对内的自我修养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是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根据传习教材的编辑情况,指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练习时长,一次来巩固古琴基础学习;另一方面,则是对古琴心法进行整理。以此虚实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同光闽派古琴。

(三)琴谱的整合与心法的归纳

除了在古琴教学上的付出,李皞先生还组织学生们整理了何振岱《琴瑟合谱》、《吟赏楼琴谱》、《道真琴谱》、《琴学尊闻》等琴谱。于此同时,还结合同光闽派古琴的风格、同光古琴心法,并将其与琴谱集中整理于为《同光琴谱》、《琴谷山房琴谱》,主要收集闽派古琴理论、琴谱。其中《同光琴谱》包括《卷一:同光闽派古琴心法》,《卷二:同光闽派古琴入门》,《卷三:同光闽派古琴吟诵与创作》,《卷四:同光闽派古琴音乐治疗与养生》,《卷五:闽越斫琴法》,《附录一:同光琴派传习纪事(2010-2018)》等等;同时也整理记录福州同光闽派古琴的历史、《琴论》、《斫琴与髹漆技艺》、《古瑟谱》、《酉山琴谱》、《道真室琴谱》、《吟赏楼琴瑟谱》、《琴学尊闻》、《乐律金鉴》、《闽韵古曲》、《诗心觉音2019》。其中《同光琴谱》目前作为该非遗项目的指定行传承教材,便于学员们学习。心法,就像金庸武侠小说里各路英雄豪杰在修炼神功是所要掌握的内功心法,若无心法与外功结合修炼,则必定走火入魔。

同光闽派古琴的心法,便是在修习古琴是所要“修炼”的“内功心法”,主要在琴理、琴道上传承了朱子的“理气论”、“动静观”,以及“孔门心法”、庄子的“坐忘”和“无我两忘”的心法,何振岱将古琴和临济禅宗妙湛法师的禅宗心法也做了结合、总结,也融合了李贽、王阳明心学中琴道思想,吸收了武夷琴派古琴家悟澄老人的“问道于琴”的思想。

朱熹为宋朝时期的思想家、理学家、闽学派代表人物,同时,在古琴的学问上也有相当的造诣,其著作《琴律说》,最早提出“琴律”一词,在理论上明确的把古琴韵律问题纳入理学律学研究范畴,主要论述了用三分损益法讨论徽、声、律之间的相应关系;用三分损益法计算并规定七弦散声顺序;对弦上高、中、低三个音区的掐段率划分和有效音位的统计;对声音的审美原则立足于弦振动效应;从散音的自然之音和中徽的关系申论君臣关系这五个方面。朱熹不仅仅是规范讲述了古琴的理论知识,也规范了琴家们在古琴上的修行之道,同时也为音律灌输上理学色彩,倡导君子之道,人臣之理。

结合众家所长,融汇贯通,同光闽派古琴的古琴心法,强调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去体悟“道”的存在,而不能通过言语、文字、逻辑,从实践中去领悟,达到“明心见性,弹琴喻道”的境界。在《同光闽派古琴入门》一书中的古琴心法一部分说到:“本心法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心法,从‘静虑’到‘道法自然’、‘知天道’认识世间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再通过了解圣学《中庸》心法、《坛经》顿悟心法、王阳明心学,通过实修、体悟古琴,达到‘明心性’。”通过如此内外兼修,心法于弹奏相结合的方法,来体悟其中的“道”。

在教学方法上,演奏技法的教学是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的,因此,教学的曲谱也是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同时,每学到一个阶段的曲目,便会安排学员对相应的经典书籍进行阅读,提高自身对古琴的感悟,加深学习印象。例如,学习入门琴曲《黄莺吟》、《阳关三叠》二曲的同时,则需要通过阅读《礼记·大学》、《太极图说》来提升自己。在琴曲琴谱上,也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方法,大部分古琴曲谱都是由“减字谱+简谱”构成的,还有部分琴曲已经添加了歌词。《同光闽派古琴入门》这本书是同光闽派古琴的教学书籍,它总共由四个篇章组成。第一篇主要讲古琴的基础理论知识、斫琴技法以及调音介绍;第二篇主要讲演奏技法,也就是古琴指法以及指法对应的练习琴曲;第三篇主要讲的就是古琴心法的学习;第四篇便是琴谱的记录。琴谱部分的琴曲,则是整合了《与古斋琴谱》、《酉山琴谱》、《琴学入门》、《琴学尊闻》、《琴瑟合谱》、《道真琴谱》、《吟赏楼琴瑟谱》等琴谱的琴曲分类融汇而成,由极具禅意的琴曲如《释谈章》、《那罗法曲》、《祥林黄昏音》等,有遵循道法自然的琴谱如《石上流泉》、《静观吟》、渔樵问答》等,有适于琴箫、琴瑟合奏的琴曲如《凤求凰》、《归去来辞》、《寒山僧踪》等。

从2013年到现在的2021年,同光闽派古琴的传承与传扬活动每天都在继续。2015年,闽派古琴(福州)(也称“同光琴派”、“同光派古琴”、“同光闽派古琴”)被列入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被列入福州市人民政府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受到了福州市人民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这样的关注或许远远不够,因为还有很多人在看到古琴的时候,依旧将它称为“古筝”。 

五、总结

古琴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能够使其没有流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原因,便是在历史上一次次思想变革中,为古琴附上了“道”的思想。使它成为文人墨客们的亲密知己,成为艺人们的友人。无论是闽派还是浙派或是虞山派等其他门派,它们各自的特色都能够找到相适应的传承市场。而同光闽派古琴,这个派别出生较晚,由清末年间到现在,也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它从诗人们的诗里传承下来,又在转乱于变革中受到了阻碍,虽然气息微弱,但并没有失去传承。在二十一世纪,古老的诗词体系或许被记录在了课本上得到传承终究成了经典,但这门艺术的传承,如果只被记录在书本上,便会真正失去属于它的天地。

当代同光闽派古琴的传承,通过传承人们的努力能够扩大它的知名度和市场,但这些年来,它的传播多少有些零散。在我看来,目前的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有:

1.传播基地以大学城为主,大学城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福州的实践或许就只是学习期间这几年,学到知识后便会回到生源地,不利于同光闽派古琴的集中发展;

2.古琴的学习过程较为艰难、枯燥、无聊,容易使人放弃;同光古琴心法深奥难懂,非文字可以理解,需要靠“口传心授”,自己结合研修体悟才能悟到心法精髓。

3.同光闽派古琴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的传承基地体系,容易被老牌的古琴门派排挤;

4.缺少专心于古琴研究与发展的人才;

5.盈利回报不高,琴家们难以依靠古琴维持生计;

6.较为高阶的古琴曲谱难学难懂,不易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交流;

7.虽然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但对当地人的影响较小。这原本在福建土生土长的艺术,在当今时代,还没有真正受到当地人的支持与了解。

笔者有幸随李皞先生学习古琴,随无甚成就,但同光闽派古琴的情谊,早已根植于心底。在此,衷心希望古琴的艺术能够久远传承,同光闽派古琴能够风生水起。当代同光闽派古琴的发展,一则,是需要聚集人才,形成真正的古琴艺术氛围,只有自己先把氛围营造好,足够优秀,才会拥有自身独特的魅力;二则是完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做好古琴移植工作,让习者对古琴不产生望而生畏、曲高和寡的心理。

同光闽派古琴的教学、理论体系已逐渐完善,但其在传承的实践过程中依旧有些吃力。经过传承人们这些年的努力,它已然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人们对它或许只是一时的兴趣,或许是同情,也或许只是跟风。虽然现在有福州市古琴研究会这么一个平台来组织活动,但对参与活动的学习者们,目前是处于采取一种“散养”的模式,学员们再学完古琴后并不知道这除了修身养性还有什么别的用处,缺少了一股凝聚力,使得人才资源没有的到集中的利用。或许,当同光闽派古琴具有一定知名的时候,不妨可以成立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门派”,一个师门,把古琴人才们集中起来,共同去传承、探索者其中的奥秘,才能够正真起到“为往圣继绝学”的目的。而伴随着古琴一路成长而来的心法,是不能弃之不顾的,没有心法、不遵“琴道”的古琴,就像放置在空气中的美酒,会逐渐失去它的意义。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21-2024 全科互知 | 赣ICP备2021006197号-4 | 新出网证(赣)字20417号
赣公网安备 36012102000372号 | 赣B2-20210313 | 技术支持:道然科技

sasa 互知学术
sasa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