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专区 >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探究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探究

真情 2022年02期

2022-09-30 15:02

一、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

传统村落俗称古村落,聚居年代久远,反映出人类和自 然互动的情况,也就是基于农业经济持续使用土地的形态,被抽象地概括成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拥有历史文化、自然生态、艺术审美、社会学等价值。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广、数量多、类型丰富,是构成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是人们生息、从事生产的聚居空间,它的环境、结构、风貌与文化反映着社会历史。传统村落是基于小农经济、家庭血缘形成的,背景为宗法社会,中心为儒道伦理精神,是由农耕文明、自然生态共同塑造的历史记忆,具备地方区域性特点[1]。以大岭村瑶族村落为例,其交通条件较为落后,外来文化的渗透力度较低,所有景观均表现出比较原始和质朴的瑶族文化形态,地域性特征显著。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思路和理念出现变化,逐渐意识到一旦破坏传统村落就很难将其恢复了。特别是文化景观作为人类和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作品,体现出乡村社会和少数民族群体顺应自然的智慧、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2]。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既有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生态景观遗产,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景观资源。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对建设美丽乡村、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归属感、自豪感都是至关重要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二、大岭村瑶族村落文化景观发展情况

大岭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中文化代表性较为突出的瑶族村落,该村落地处国家4A级风景区——圣堂山景区的南麓,五指山的北面,距梧柳高速公路大樟出口32公里,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优越异常,曾被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称赞为“世外桃源”。该村是瑶族同胞世代聚居之地,主要有山子瑶、盘瑶、花蓝瑶三个瑶族支系,全村下辖4个自然屯共110户395人。该地区的交通条件较为落后,外来文化的渗透力度较低,因此大岭村的建筑(如图1所示)、风俗、人文环境均表现出比较原始和质朴的瑶族文化形态。

在过去,因为环境条件、资源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大岭村一直没有建立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各大企业的入驻,最近几年中大岭村的经济状态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现下,大岭村的支柱产业由农业更替为旅游业,依靠大岭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地方政府于2016年引进了广西上宾旅游文化发展公司,并与该公司合作规划了218亩土地作为生态民宿项目“瑶天下”的开发用地。该项目是大岭村第一个规模化项目,项目核心内容以保留原汁原味的瑶族传统文化,增强圣堂山地区文化特色为主。大岭村“瑶岭天下”民宿园获得了“广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荣誉称号。

民宿项目的开展为当地住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根据对300余名村民的调查访问得知,在“瑶天下”开展后,本地民众的人均收入上升到每月2500~3000元左右,截止到2019年,全村共接待游客38.6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多万元。为促进大岭村的旅游业发展,金秀县也针对本地的民宿项目推出了小额贷款政策,有意参与民宿项目的大岭村住民可贷款额度为10万元的创业资金用于建设旅游民宿。当下,大岭村的旅游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村民依靠民宿项目的开发和文化旅游的壮大实现了经济增收。

三、加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虽然人们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但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自然性颓废”趋势依旧在少数民族地区蔓延,这和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保护意识薄弱、忽视自然生态保护、发展方式单一、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等因素有关。如上所述,大岭村在文化景观发展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传统村落旅游业发展良好,不过这些因素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制约着瑶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不利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强化。

(一)做好基础工作,加大保护力度

传统村落是大型有机系统,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首先必须做好基础工作,重构传统村落空间,有效实施整体空间和建筑、街巷空间的保护和规划[3]。大岭村就明确划定了瑶族村落的整体格局控制底线,延续村落风水格局;梳理整体格局的形态节点,找寻适宜发展的村落空间,重构新的节点,使新生节点发挥好空间自组织功能,焕发大岭村新的活力。大岭村在瑶寨原址上可以设计、建造新的民宿,在延续瑶族文化象征的同时发挥特有组织功能,为居民与游客提供公共活动空间。

其次要落实好文化景观档案登记工作,明确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历史建筑是指当地政府部门经过审批公布的、拥有重要保护价值的、能够充分体现本地风土人情的古老建筑物;文化指的是拥有一定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和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且存在纪念价值、教育价值的书籍、建筑物等。大岭村在保护瑶族村落的历史建筑和文物上以全面深入的调查为基础,及时登记新发现的历史建筑、文物,进一步完善已经登记在案的历史建筑、文物,专门构建保护档案,明确需要大力保护的对象、管理主体。对于比较重要的一些历史建筑、文物,大岭村还想自治区和国家申请,让其成为重点保护对象,为有效保护村落文化景观提供更多政策保障、法律保障。

(二)坚持生态先行,提升景观品质

提升文化景观的品质是推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应在落实基础工作的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在工业化粗放模式、生活习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村落的生态品质破坏严重。加上村落基础设施不全、生活条件落后等,无法保障村民的生活品质。传统村落生态品质落后,自然就缺乏外在吸引力,企业投资机会、旅游发展机会较少,造成传统村落缺少发展动力;传统村落生活品质落后,内在凝聚力会减弱,村民纷纷离开故居,外出寻求品质更高的生活,导致村落很难支撑企业入驻、游客光临,限制发展潜力。所以要提升景观品质,改善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生活条件。前者需要加强生态保育、污染治理,后者需要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村民生活条件。从现实来看,人类要生存、发展、突破都必须以自然客观规律为基础,要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去做事,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准则上,在大岭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平衡点。

大岭村在生态保育与污染治理中立足于瑶族村落的自然 环境,按照现有资源状况制订生态保育战略,合理确定发展 目标,加强对村落资源的开发,积极调整能源使用结构;评估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完善污染治理体系,大力治理生态污染,依托生态保护框架探索文化景观发展新途径。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及村民生活条件的提升中立足于瑶族村落的人居环境,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尽可能缩小城乡分配公共资源的差距;大力发展瑶族村落的文卫科教事业,促使瑶族村民提高文化素质水平,培育致富能力,提供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人才保障;在保护瑶族村落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引入新的理念和科技手段,注重村庄建设,协调村落风貌,优化人居环境,进而提高瑶族村落文化景观的整体品质。大岭村的土壤条件与乡土植物非常丰富,还可引进乡土植物的搭配和栽种,用不同植物形象来塑造瑶族村落的特色文化景观,包括紫楠、南方红豆杉、桂花树等[4]。或者在瑶族民居的房前屋后引入生产性景观、种植花草树木、配置蔬菜瓜果等农作物,激励村民自发性维护。

具体而言,大岭村生态资源的开发要利用缓坡谷地、周边森林、绿地以及自然水系来打造当地特色原生态地貌,在开发过程之中有选择的维持了原有自然环境,尽可能保持原有水系以及当地土生土长树木。在进行开发过程之中,通过深入挖掘森林谷地中湿气适中、臭氧负离子多、景色优美的特点,在建筑上更多的考虑了景观的浓度和空气交换,同时也满足了人与景观之间的有效交流,这样可以体现建筑特色,同时又可以最大程度的挖掘项目的价值。还可以充分开发水体形态,进一步加强圣塘等自然景观开发,集中展示大岭村水体丰富的水生态环境。当地还可以种植一些不同植被,形成五彩多样植被带,形成设计有变化的特色植被风貌,这样可以展现大岭村广阔的花海景观。设置文化体验带,体验文化之风。大岭村地区历史非常悠久,长期以来都是经济文化融合的重要地区。为了可以展现特色瑶族文化的人文文化环境,当地可以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将文化活动与空间进行结合,在文旅产业建设的过程之中传承瑶族文化。同时也可以与周边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展示良好文化形象,提高大岭村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

(三)改善发展方式,适度经济利用

适度经济利用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适度开发、活化经济,提供传统村落物质保障,支撑文化景观。针对村落文化景观要预防对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避免无序开发。同时预防过度保护,引发遗址化问题。所以大岭村确立瑶族村落文化景观发展制度,改善景观利用,确保合理开发文化景观。在瑶族村落保护规划中,根据保护评价结果重新界定文化景观保护边界。针对核心区以保护为主,尊重瑶族村落原始文化,预防建设行为使村落风貌遭到破坏,禁止商业活动对原住村民造成生活干扰;针对缓冲区以保护和开发的协调实施为主,根据瑶族村落的历史与环境要求来更新,延续整体风貌特点。

大岭村文化事业程度是推动大岭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通过文化事业能够让民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因此,要善于利用大岭村地区现有的媒体平台,例如电视、广播以及村务公开栏等等,在这些载体之中加强大岭村瑶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宣传,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并且及时对内容加以更新,从而在大岭村瑶族村落文化阵地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典型、优秀以及具有示范效果的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案例作为引导,一方面是对当前瑶族村落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介绍;另外一方面则是通过当前取得的成效进一步强化民众的文化景观保护意识。尤其是要突出奖励和激励的效果,例如对在规定期限中文化景观保护做得较好的民众要给予奖励,可以是精神奖励,也可以物质奖励。此外,做好农业环保技术以及理念方面的推广,对民众农药与化肥应用进行规范,促进民众不仅可以科学使用,而且还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同时进一步探索瑶族村落生态资源补偿制度,从而推动传统村落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助力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四)更新技术手段,实现持续发展

针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大岭村从宏观到微观都对瑶族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有所了解、认识,深入研究瑶族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考虑到大岭村文化景观的地域特性,在其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除了做好以上日常工作,还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引入新的技术手段,保证持续发展下去。例如科学使用数字景观技术,深度挖掘大岭村传统文化的演变脉络及文化景观的综合价值,及时将被破坏的文化景观修复好,从而基于文化景观的功能与形式实行科学的提升利用,以展示文化景观的特性与价值。同时借助数字景观技术手段实现对大岭村文化景观的数据采集与三维模拟复原,这和以往修复建筑所用的嫁接、拼贴等传授手段不同,不仅能够挖掘大岭村的文化景观特质,也能按照当前公众的需求展开数据模拟分析,明确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新视角、新思路,致力于保持大岭村文化景观的地域性、原真性,以此完善景观功能,提高大岭村文化景观对公众的吸引力。

其中的数字景观技术有助于分析地理数据,进行大岭村文化景观的评价分析和可视化模拟处理。另外,可以使用测量及影像技术,进行大岭村地形地貌的建模操作,复原瑶族传统建筑物的精细模型,还原文化景观的数字化影像。如此,可以较好地弥补大岭村文化景观资料的缺失,降低收集难度。尤其是对于大岭村的复杂山地空间格局、建筑测绘,数据收集精度难以控制,而且大岭村传统建筑多为木材质,受到破坏的可能性较大,进行数字化保护可以提供文化景观修复依据。或者使用景观过程模拟,分析大岭村文化景观环境的改变过程,通过数学模型与算法分析文化景观在过去的变化规律,同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早制定时序性的瑶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规划,做到有的放矢。文化景观的评价存在适宜性分析、视觉评估,可以对大岭村的基础设施和形态结构等数据信息加以整理、分析,提供推动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参考、借鉴,实现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形成更低碳、更高效的发展路径。有了数字景观技术的支持,对于大岭村文化景观也可以进行三维全景展示,呈现瑶族村落文化景观资源的立体景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帮助提高公众认知,积极主动地参与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四、结语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和文化一样,都属于人类社会和自然联系最完整的智慧环境体现,它的保护与发展具有社会性特征。目前这些特色显著的文化形态、文化生态正在被形式化保护、商业化发展所威胁,在保护村落文化景观时依据保护标准和乡村文化振兴要求进行,不仅加大了保护力度,还提升了文化景观的品质,实现适度经济利用,防止破坏、损毁。当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未来更要进一步调动村民热情,合力改善村落文化生态,提高生活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21-2024 全科互知 | 赣ICP备2021006197号-4 | 新出网证(赣)字20417号
赣公网安备 36012102000372号 | 赣B2-20210313 | 技术支持:道然科技

sasa 互知学术
sasa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