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专区 >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帮扶之学困生帮扶策略探讨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帮扶之学困生帮扶策略探讨

爱情婚姻家庭 2022年07期

2022-09-30 15:52

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深入发展下,国家对各个地区的学困生帮扶工作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和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学困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比较复杂,受高校品牌、地域限制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高校生源较差,学困生数量多。在这些学困生中他们不仅在经济上表现出困难的特点,而且在学业、能力素质、就业、思想、心理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思想品德上表现为缺乏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学习生活上表现为学习倦怠,能力素质补强,就业困难;在心理健康上表现在学困生和周围环境的不适应,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西部地区学困生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实现我国人才培养目标。

一、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帮扶学困生所面临的问题

(一)贫困生数量大,援助经费缺乏

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面临比较大的经济压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贫困生援助主体单一,援助资金渠道狭窄。新资助体系涵盖范围广泛、援助强度大,但是在西部地区,受经济干扰的影响,学困生援助管理体系无法有效解决西部高校贫困生多的问题。贫困生受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是很难获得奖学金的,在奖学金和资助管理无法顺利对接的情况下会影响贫困生教育。第二,国家助学贷款难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经济环境下利用金融手段所打造出来的完善化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学费问题。第三,学生欠费现象严重。教育部门在2005年的工作会议报告上提出要确保高校学费收入的10%比例来赞助贫困学生。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很多西部高校无法做到这一点,本质原因如下:地方高校为了生产发展开展大规模的新区建设;高校办学经费所占比重比较少,西部院校的生均拨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筹资能力薄弱。

(二)贫困生认定困难,援助对象不精准

一些高校地区打造出了多元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整个体系打造中所关注的重点是贫困生。贫困生的认定是所有工作开展的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出现了贫困生认定困难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当地民政部门出具困难证明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西部地区学生多来自于偏远地区,学生家庭情况多变,学校无法对每一个申请贫困资助的学习开展调查研究。在此情况下,为了能够发挥出资助资源的作用可以选择两个方式予以处理,一个是为了能够保证贫困生得到资助来将有限的资助资源进行多次切割处理,由此扩大助学层面。第二,将贫困生成本外化处理。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交给地区院校基层组织处理,根据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来了解学生的贫困程度是否需要援助。

(三)学生个人配合不完善

作为受资助客体的西部地方贫困生本身也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在思想层面上没有对这项工作的开展予以足够多重视。在接受贫困救援的时候有一些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依赖心理,个人学习成长完全依靠资助,在工作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学困生资助工作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有一些学困生还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动接受申请资助,还有一些家庭会通过制造虚假资料来骗取学校的信任,导致救助资金没有被真正应用到有需要的学生手中。另外,还有一些接受救助的学生个人诚信度报告,还款积极性较差, 不利于学困生救治工作的循环发展。

二、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帮扶学困生的工作优化对策

(一)树立精准的贫困生教育援助理念

贫困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总体上普遍存在心理、学业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因素是家庭经济困难。由此决定了对贫困学生援助的重点是如何解决其学习上的资金费用问题。针对学困生学习生活上的困境,在对其进行援助的时候不仅需要关注经济扶贫,而且还需要关注精神扶贫、学业扶贫,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学困生扶贫工作中。

1.树立多元化、和谐的发展教育理念

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客观认识自己的价值,合理处理好个体和自然、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贫困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其生活成长受经济的限制,如果没有处理好学困生学习成长和资金消耗的问题将会造成更大的矛盾,甚至会威胁社会。

基于和谐发展理念,学困生要正确看待自己的价值。社会协助力量也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为学困生提供有效的经济资助措施,帮助学困生的经济压力、思想压力、心理压力中解脱出来。

2.密切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困生身心健康是否和谐、品德和情感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实现全面发展,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受经济力量不足的影响,学困生的思想、心理层面也会出现一些隐性问题,表现为一些学困生长期封闭自我、心理处于失衡的状态,在这样情况下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疏导,将会使其心理问题愈发的积攒起来,最终在爆发的时候将会严重威胁到社会和谐。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援助理念

在国家实施招生并轨、学费制度之后,高校贫困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国家和高校对学困生援助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大,学困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在学校支持以及社会多方面援助下解决了多数学困生的经济问题。但是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一部分学困生在经济问题解决之后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学困生援助的重要作用,需要在学困生援助工作中坚持人本性的发展原则。第一,凸显教育原则,将教育作为学困生援助工作主线。在援助学困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凸显出教育的原则,充分发挥出资助和育人的功效,从而促使广大青年能够勤勉学习。第二,彰显党和政府的职能作用。学困生援助是一项德政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想要提升这项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加快打造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机制。站在学困生的角度来强化他们对党、政府的关心,强化这些人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爱国主义情操。

(三)打造学困生教育援助机制

打造高效工作机制。在学困生援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各部门领导能够从思想层面上重视这项工作,为学困生援助工作的开展打造出完善的机构和机制,并安排专门的人员管理学困生的教育援助。第二,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学困生教育管理方法。在缺乏完善化制度保障的支持下会使得社会范围内出现无序操作的现象,导致学困生资助工作零散,不具备科学性、系统性的发展特点。基于这个问题,在打造学困生教育援助机制的时候需要制定出完善的资助政策和方法,实现对学困生工作管理的科学规范。第三,强化监督管理。为了能够将国家拨款真正落实到学困生援助工作中,在资金使用之后的后续阶段还需要为学困生资助工作的进展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由此来保证这项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

三、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帮扶学困生的一则案例分析

(一)主动发现学困生

教师在每接手一个新的班集体的时候会尽量在较短的时 间内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期间所了解的内容不仅包含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关注学生的成长背景,具体包含学生的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综合表现。

(二)走进学生的原生家庭

在网络时代的支持下家校联系的方式增多,家访是了解学生最为直接的途径。在了解学困生个人情况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走入学生的家庭,和学生的家人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中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诉求,和学生家长讨论学生是怎么样变成学困生的。

(三)了解学困生的心理走向

学困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多的还是需要在心理层面的辅导和支持。经过调查了解学困生一般呈现出以下几种心理状态:第一,自卑心理。学困生的个人基础薄弱,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和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产生心理层面的隔膜。这些学生心理会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在一些重要考试面前往往无法顺利发挥。第二,自信心不足。学困生希望教师能够公平、真诚的看待自己,希望自己在学校期间不会受到排解、讽刺和歧视。在学习生活上,学困生会表现出自信心的缺乏,对待很多事情会以一种失败者的姿态看待。第三,较强的挫折感。学困生在学习上多呈现出失败的状态,其学习和生活很难得到各个方面的奖励和表扬,在表现不好的情况下还会被责骂。第四,对抗心理。学困生对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持有的是消极的状态,在生活中会呈现出自暴自弃的状态,具体表现在对他们傲慢的态度和倔强的脾气。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学困生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上,在全面教育的背景下,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学困生的资助工作。文章在阐述学困生在经济、物质、思想层面所面临困扰的基础上,针对学困生学习成长的需要提出了对应的学困生资助管理方案,旨在能够必要的帮扶来有效解决学困生在经济、心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教育公平全面落实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21-2024 全科互知 | 赣ICP备2021006197号-4 | 新出网证(赣)字20417号
赣公网安备 36012102000372号 | 赣B2-20210313 | 技术支持:道然科技

sasa 互知学术
sasa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