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搜索
俪 人 2020年第1期 总 编 辑:徐曦琳 社 长:慕朋举 主 编:刘志成 常务副主编:王诚林 副 主 编:李小鹏 孙 荣 祁建青 梅雨墨 王万里 高海力 冯三四 刊名题写: 蒋子龙
俪 人 主管 主办 编辑 指导 出版 总编辑 社址 邮编 刊名题写 名誉主编 社长 主编 常务副主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编辑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 编辑部电话 投稿邮箱 中国西部散文网网址 编辑部地址 邮编 北京编辑部 邮编 发行 邮发代号 印刷 定价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青海省诗歌学会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青海省大湖出版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徐曦琳 西宁市五四西路1号 810008 2020年1月25日出版 2020年第1期 总第91期 蒋子龙 张中飞 乐元圣 白 才 慕朋举 刘志成 王诚林 李小鹏 孙 荣 祁建青 冯三四 梅雨墨 王万里 高海力 高彩梅 萧 忆 唐新玲 高怀忠 何幸幸 张殷馨 韩 林 0477-8114797 xibusanwenxuankan@163.com http://www.cnxbsww.com 内蒙古东胜区伊煤路10号 煤炭大厦14楼1409 017000 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2号国际创业园 D座707 100000 本刊发行部 56-4 鄂尔多斯报业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20.00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微 信 公 众 平 台 西部散文选刊 微信公众平台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63-1067/I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4-521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500004000268 实力派 悠悠石峁/5 张凌云 隐匿的王城/10 杨海蒂 崔子美的散文/14 崔子美 金丝楠的故乡——寨沙侗寨/19 王诚林 悟禅红螺寺 ( 外一篇 ) /20 贾荣勤 刘永红的散文/24 刘永红 凤眼青桐/28 张国安 晨晖散文小辑 正月十五闹元宵/29 晨 晖 大梁酒庄寻大梁/32 晨 晖 当年那只猫/33 晨 晖 母爱的力量/34 晨 晖 趣话当年写对联/34 晨 晖 杏花开处是故乡/36 晨 晖 游漳河水库散记/37 晨 晖 煮颗鸡蛋过清明/38 晨 晖
本刊理事会 主 任: 马永真 原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 梅 卓 青海省文联副主席 副主任: 安 源 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协副主席 郭宝成 原陕西省榆林市人大副主任 聂永胜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工商联主席 武 洲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文联主席 杨永刚 内蒙古建能兴辉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万泉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 高植林 陕西神木市星洋工业公司董事长 理 事: 杜红兵 内蒙古库布其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毕书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享浓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帅杰网络公司总经理 郝英杰 内蒙古亿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 智 内蒙古鄂尔多斯博华瓷砖专卖店经理 顾 问: 林 非 原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王宗仁 原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蒋子龙 著名作家、 书法家 高 伟 《中国作家》 副主编 尚贵荣 原内蒙古文联副主席 满 全 内蒙古作协主席 王剑冰 著名作家 史小溪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 白 才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常务副主席 张中飞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吴景娅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祁建青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青海省分会主席 司新国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李光彪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刘照进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牛 放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郭文涟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孤 岛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崔子美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张继炼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刘 俊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李小鹏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王诚林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丁耀西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书画院常务院长 安雷生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冯三四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叶小兵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蔡向升 原北大教授、 神木希文书院院长 卢小夫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八仙桌晚餐 冰雪之花绚丽绽放/40 犁 夫 万盏残荷/49 魏清潮 安大可回乡/51 程宏安 落花思/54 齐凤艳 遇见宋词 ( 外一篇 ) /56 康书秀 茶园深处 ( 外一篇 ) /61 傅 礌 母亲河边梨花香/63 吟 雪 酿柚子皮/64 农云海 故乡的秋/65 贺 昕 爱在菊花飘香的日子/67 曾宪敏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 惠远古城忆将军/68 郎 春 几好的油茶/73 唐晓君 生产小队的日子/79 郭安廷 秋游石门坊/83 于悟秀 千年风烟褒斜道/84 田敬文 我和书缘/85 梁 扬
1.新疆乌鲁木齐市工作站 站长: 韩世霞 电话: 15109918899 2.陕西志丹县工作站 站长: 张 琳 电话: 18291189933 3.陕西陇县工作站 站长: 陈英杰 电话: 13909178381 4.云南牟定县工作站 站长: 何 刚 电话: 13887885946 5.山西晋城市工作站 站长: 买文静 电话: 13633566575 6.江苏苏州市工作站 站长: 韩树俊 电话: 18913155846 7.陕西延川县工作站 站长: 张向雄 电话: 13619115519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工作站 征订邮购启事 为了扩宽广大读者购买 《西部散文选 刊》 渠道, 编辑部决定开展邮购业务, 全年 或单期均可邮购。请需要购买刊物的读 者直接添加下面微信号(支持微信支付), 标注所需刊物的期数与数量及邮寄地址, 我部收到款项后即将刊物邮寄给您。单 期20元, 5本以上包邮。 邮购方式如下: 收款人姓名: 刘志成 编辑部地址: 内蒙古东胜区伊煤路10号 煤炭大厦14楼1409 电 话: 13384778080 微 信 号: 13384778080 乡愁/86 郭钰璐 春天的微雨/87 清 泉 苇/88 采 薇 深冬, 请来成都看银杏/89 郭发仔 相聚梁王府 缔结银杏情/90 孟丽华 天马星座 一往情深深几许/93 芷 兰 好嗨的当今三台人/96 塔双江 选择/98 武俊奎 崔雅星的散文/99 崔雅星 我的刘大姐和李小妹/102 黄建明 我的读书故事/105 雷响玲 人间最美是冬天/107 王向红 朱砂古镇/108 何 进 南坪街村散记/109 王 韬 小作家训练营作品大展 美丽的东胜/112 施昱含 我的妈妈/112 邱恋淑 第一次学骑自行车/113 李沫宜 给哥哥的一封信/113 呼雨泽 推荐一本书/114 李明泽 我有一些想法/114 苏萧菀 点击文坛 “情种” 明松/115 瞿新华 “聚寿山杯” 全国首届散文诗歌征文大赛征稿启事/118 散文选目/119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入会须知/120
一、 行走的神灵 一九九八年, 我从神木大保当镇调任至高家堡, 开始了与这片神奇土地的不解之缘。记忆里, 一直有 一个关于 “石峁女王” 的传说流传在乡里, 老百姓所津 津乐道的是, 在石峁山上, 随处可见的玉, 曾有斗米易 玉的事发生, 平日耕种劳作, 都会有所收获。山上蔓 延的石墙、 “皇城台” 地名等等这些不解之谜, 多年来, “石峁女王” 的传说, 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我想象着, 这是怎样惊艳的一个女人, 她集高贵、 美丽、 智慧于一 身, 端坐在万邦丛林之上, 手持权杖, 呼风唤雨, 上达 神意, 下达民生, 带领着石峁族群肇启了中华文明的 曙光。 在贫瘠的陕北, 群山浩荡、 千沟万壑的地理环境 中, 人们信天而居, 顺道而行, 把一座座山、 一棵棵树、 一条条河都赋予了多姿多彩的神秘属性, 生灵神意, 老传少说, 祖祖辈辈, 生生不息, 仿佛他们本身就是行 走在这片土地上的神灵, 已经与天地相融, 草木相生。 之后的三年中, 我几乎走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土 地, 一个个赋予诗意的地名, 草湾沟、 芦沟、 团团沟、 喇 嘛河、 古今滩、 七里庙、 斜马沟、 太和湾等等, 这些极富 诗性的地名或村名, 是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无羁的心 灵、 奇异想象、 朴素愿望的集中体现。散落在村庄的 长城墩台、 无名遗迹、 古木断垣, 都被赋予了一段关于 神、 关于爱、 关于世态百相的写意。 二、 无尽的猜想 二零一七年, 我再次踏上了这片土地。当时, 石 峁遗址已经发掘了五个年头, 其考古成果已被世人普 遍熟知。所有的猜想在考古工作的推进中, 渐渐有了 铿锵的回响。在这里工作, 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 座古老的石城。每次, 无论是站在外城东门的制高点 上, 还是穿梭在遗址内起伏的山路之中, 亦或驻足于 气势磅礴的皇城台前, 我的心都会被那久远而浩繁涌 动的历史画卷所占据。在这里, 时间被一堆堆砾石代 替, 被一片片残存的碎瓦佐证。面对那些重见天日的 文物和残骨, 我仿佛重新折返回那段苍茫的年月, 听 到风声四起, 看到烟火弥漫, 那森严的巨大城郭, 雄伟 地矗立在郁郁葱葱的大地之上, 河流翻滚、 兽吼回 荡。多少勇士折戟沉沙, 多少风雨历久弥新。多少 次, 我被这汹涌澎湃的历史想象淹没, 在惊异于古人 超凡绝伦的生存技艺之时, 也感叹时间这幅巨大的帷 幔, 将这座曾经辉煌的石城一点点收纳在它亘古的法 则之中。 在一首诗中, 我写到: “看那风涛沙浪, 将故事撕 碎/我们重新搅动烟飞灰灭的历史/明月皎洁如初, 静 默无言/一切询问在天空下重新聚拢” 。从外城东门 发掘开始, 这座神秘的石城, 终于拂去诸多疑问, 一幅 四千三百年前先古部族壮丽的生活画卷一点点铺展 开来, 我骄傲地期待着、 探寻着, 每次新的成果出来, 内心那些经由传说、 历史、 现实交织成的疑团, 就会被 悠悠石峁 悠悠石峁 文/张凌云 张凌云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05
烫平一点, 舒展一些。石峁, 已经成了我身体中无法 割舍, 无法抛却的一部分, 在我的精神世界里盘踞已 久, 几年下来, 我的诸多猜想被推翻、 被确证、 被重建, 同时, 我也在这释疑的过程中, 幻化成一个石峁人, 一 个四千多年前熟悉这里生产、 生活的人。我了解他 们, 如果这里突然出现一个石峁先民, 或者我穿越到 那个年代, 我会和他们毫无疏离感地坐下来, 谈谈今 天的收获、 明天的行程、 两条河流的水文。这些我一 脉相承的祖辈, 这些艰苦卓绝的兄弟, 多少次在梦里, 我依稀听见这里人影窜动, 散落的茅草屋顶隔梁相 望, 炊烟四起, 忙碌的宫殿前喊声震天, 那些强壮的筋 骨和桩木, 往来不绝、 熙熙攘攘。 2018年5月28日, 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国 务院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 将浙江良渚遗址、 陕西石 峁遗址、 山西陶寺遗址、 河南二里头确定为五千年中 华文明的重要实证向世界宣告。2019年5月, 经国家 文物局批准, 将石峁遗址列入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 备名单。从默默无闻的黄土村落, 到惊醒世人的史前 遗址, 时间穿越了四千三百多年。 三、 散落的语言 石峁遗址沉睡荒野四千多年, 今日终于在科考发 掘的镐铲声中 “石破天惊” , 一座体量巨大、 结构复杂、 功能完备的史前 “石城” 屹立于世人面前, 绵延的城墙 和散落的石头, 在波澜壮阔的高原上讲述着遥远的历 史, 见证着石峁古城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多少次, 在古城内, 我目及四处, 曾经高大巍峨的 城墙被黄土覆盖, 草木葳蕤, 隐约隆起的地表, 构成了 石峁城墙的基本轮廓, 随处可见的石墙断面, 被农民 捡拾码放的石堆, 在遗址区内的石峁村、 雷家墕的房 前屋后, 那一块块略规整、 泛乳白色的石头, 就像散落 在高原上难以拼凑的语言, 这一块块曾抵御外侵、 遮 风避雨、 构筑成石峁先民精神屏障的石块, 经时间洗 礼后一点点剥离, 一点点走远, 被自然接纳。裸露在 阳光下的石块, 已经长满石花, 带着温度。这些石块 好像从石峁先民的消逝时起, 便结束了自己的命运, 任风吹日晒, 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和惊叹。在沟涧、 在田间地头、 在被雨水新冲刷开的断面山, 这些石头 被翻开、 被掩埋, 任时光辗转, 仿佛带着从未褪去的温 度, 那些整齐的棱角, 适中的厚度, 相差无几的形状, 它们永远以同一副面孔、 操同一种腔调、 讲述着同一 个故事。这些带有远古信息、 历史背景、 自然造化的 石头,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进程史上辉煌的诗篇。 四、 与时空对话 陕北稀松的天空现在扩散开来, 石峁亦沉静了下 来。我时常惊叹于这一场辉煌壮丽的记忆会在某一 天复活, 进驻到我们生活里。这曾经延续了五百年的 人类族群, 那么多创造, 那么多故事, 那么多生离死死 别, 是什么将这一切悄然抹平, 是一次战争?一次瘟 疫?还是一次无奈的迁徙?我幻想着最后一群石峁 人拎着简单的工具, 回头望着壮观的石峁城池, 声嘶 力竭地哀惜和惋叹, 在风尘和时间里呜咽。如今我站 在这幽幽的时空, 无法填补我内心的空虚和询问, 石 器、 骨器、 玉器让我拉进了这种距离。那精细的磨痕, 夯筑的石墙, 石峁人对天地的感知和敬畏, 生存的强 烈渴望。一切都离开了, 他们各自孤独地走向了未 知, 走向了遥远的未来。如今他们所有光彩的或是荣 耀的, 全部脱落, 他们是奔跑在命运荒原上的影子。 时光在这里交错, 历史和现在被静止。注定要被遗 忘, 注定要被时间印证。 我试着从星空, 月亮, 从无尽浩淼的夜空中询问 那些更为确切的信息。我们在这遗落的城郭中翻找 到的何其少啊。这同样被石峁先民仰望的星空, 我该 将目光举向哪里来与祖先的心灵谋合。石峁遗址经 时间筛选并保留下来, 和埃及金字塔、 马丘比丘和雅 典的神殿, 一同作为先祖人类最集中体现智慧的象征 显现在未来的我们面前。 在距离神木市五十多公里的府谷县高寒岭黄河 流域民俗艺术博物院, 从手工技能到衣食住行, 从五 谷杂粮到婚丧嫁娶, 一件件沾满泥土气息的器物, 一 张张浸透岁月印痕的图片, 一段段充满喜怒哀愁的生 活记忆, 在脑海里, 像一帧帧珍贵的历史镜像闪过。 黄河流域, 就在脚下这片泥土上, 我们的先祖在这里 诞生、 创造, 也在这里被埋葬、 被遗忘。但这里的物什 不断地向我们诉说着这高天厚土的亘古传奇。站在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06
沟壑连绵的高原中, 与石峁遗址直线距离五十五公里 的寨山遗址上, 一种熟悉感、 亲切感扑面而来, 两座城 池同处峁梁之上, 城垣相似, 荒草遍野, 连地上的碎瓦 都雷同。从石峁城一路奔向寨山城址, 两座中国北方 远古辉煌的明珠, 曾经在奔涌的黄河岸边, 遥相呼应, 灿若星辰。我一路沿着断壁残垣探访、 对比、 询问, 这 些创造文明的人去了哪里?在六月炽热的、 空旷的高 原腹地, 一切询问都在天空下聚拢, 在遍野荒草间若 隐若现。 五、 外东门远眺 被称为 “华夏第一门” 的外东门遗址, 以其体量巨 大、 结构复杂、 筑造技术先进而颠覆了学术界对中国 古代城建史的认知。在外东门遗址出土了玉器、 壁 画、 石雕人像、 陶器、 石质生产工具等龙山晚期至夏时 期的重要遗物。 不知多少次, 我登上作为制高点的北墩台, 临风 而立, 东升的曙光将万丈光芒铺满整个城池, 此刻的 石峁古城, 氤氲弥漫, 偶有一缕青烟飘来, 远处的鸡鸣 声瞬间将这里唤醒了。我被一种久远的、 神奇的、 强 大的力量所主宰, 我仿佛成了一位守城的士兵, 手握 长矛, 面东耸立, 身上的粗布麻衣迎风飘扬。站在这 样一座威严的城门上, 无形中就会感觉充满力量, 无 畏无惧, 随时准备击退来自任何部族的侵犯。 是的, 环顾四周, 唯有这里可以将方圆百里的景 象一览无余。在秋高气爽之际, 据此两百多公里的芦 芽山都可以望见。向西, 秃尾河顺南而下, 波光潋滟, 长城遗迹一路蜿蜒而至, 相互交错, 好不壮观。山下 距今约六百年的高家堡古城, 环山庙宇遗迹, 星罗棋 布。这里, 时间、 空间形成了一个集合点, 我作为一个 时间长河里的过客, 站在这里, 将这来自四周的信息 揉合、 梳理、 汇集, 这是两座古城在时间上的筹对, 在 空间上的拥抱。是人类漫长的发展阶梯上, 两级紧密 而结实的台阶。 六、 巍巍皇城台 “皇城台” 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 其形状是由底 部向台顶四面包砌层阶状护坡石墙台地, 上大下小, 呈 “金字塔” 结构, 护墙保存较好处多达十余层阶。台 顶推测为大型宫殿建筑区域, 发现了大型墓葬及石雕 人像等重要遗迹及遗物。内、 外城呈半包围状将 “皇 城台” 包裹在内, 内外城城墙依山势而建。 “皇城台” , 顾名思义, 是首领或皇帝的居所。在 贫瘠的陕北地区, 在祖祖辈辈记忆中落后、 封闭的这 些峁梁沟壑之中, 以 “皇城” 命名的地方绝无仅有, 这 里怎么会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我们只看到头裹羊肚 手巾, 手扶原始犁铧, 腰襟粗布长带的老农耕作于高 天厚土之中, 世世代代靠天吃饭, 在外界的印象之中, 这是一块未开化的区域。据说光绪皇帝的老师王端 芬来这儿考察, 上过一道奏折, 称 “圣人布道, 此处偏 遗漏” 。但 “皇城台” 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名字被流传至 今, 这本应该属于北京、 南京、 西安的盛名, 几千年来 专为这台基面积约二十五万平方米、 台顶面积约八万 余平米的独立山峁占据。这也许是辉煌的石峁王国, 延续到今天唯一的亮光, 顺着这道光, 我们又一点一 滴揭示了四千三百年前的辉煌。这里也曾经是璨若 星河的中华文明长河中闪亮的一颗巨星。 当表面的覆土被一层层揭开, 勾勒出登顶皇城台 的基本路线, 登台者需先经过广场, 再过外瓮城与南 北墩台之间的侧门进入门道, 沿平整石板铺砌的斜坡 道路, 至内瓮城处, 向北折入主门道, 绕主门道过主门 道上门向西登临皇城台台顶。考古表明, 这就是石峁 统治者的居所, 依山而建, 固若金汤。各类墙基、 建筑 材料、 石雕、 壁画层出不穷, 数量之多、 规格之高, 令无 数参观者叹为观止。我们敬仰的是这样一群远去的 中华智者, 借助自然之势, 精于发明创造, 构建起了自 己的社会制度。这些高度文明的社会制度, 涉及军 事、 宗教、 天文、 艺术等领域, 为我们留下史诗般的文 明赞歌。 七、 向天空昭告 资料显示, 亚非古文明的发展脉络, 基本上是一 致的。古文明发生的地理范围约在北纬 24°与32° 间。放眼文明嬗变史, 光辉灿烂的巴比伦、 博大精深 的中国、 色彩斑斓的古印度、 玄妙神秘的古埃及、 奇特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07
诡秘的玛雅等等, 它们犹如浩瀚夜空中的繁星, 照亮 了人类历史的天空。而更为惊异的是, 这些文明的肇 端, 无论从建筑, 还是艺术创造, 无不以惊人的相似 度, 令今人瞠目。它们仿佛经由某个创造之神统一授 意后, 均匀分布在世界各地, 带着神圣的使命, 依据地 理地形差异, 开始了各自发展的征程。 在石峁皇城台发掘出众多神面石雕, 有的镶嵌在 墙体中, 有的散落在废墟内。在良渚遗址博物馆内, 玉器上的神面与石峁的石雕竟然如此相似, 其造型、 神韵、 功用别无二致。我搭乘飞机、 高铁, 一路风尘仆 仆来到远在两千多公里以外的上古水乡泽国, 好像又 回到了原点, 回到了那个观天占卜的时刻, 在亘古的 星空中注视良久之后, 得到了同样的启示。 在通往皇城台顶的坡道中, 几块刻有神秘图案的 石板, 铺在道路上, 令诸多专家学者百思不得其解, 后 有学者推测, 这可能是石峁先民在修建王城时, 向天 占卜的大吉卦象, 作为通灵媒介安放在这里, 以表敬 天畏地之意。我比较认可这种说法, 在夜里, 石峁的 星空, 是我见过最清澈, 最明亮的星空, 每颗星子仿佛 会说话一样, 异常鲜活。我相信, 四千多年前, 石峁先 民所仰望的同样是这一穹星海, 他们向天发问, 向星 辰探寻, 朴素而纯净的心灵得到了来自天宇的垂青。 另外, 大量卜骨、 祭坛的发现和世界上众多遗迹 的祭祀仪式形成了一个神秘而复杂的信仰格局。人 类先祖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浩瀚的星空之中, 感 天念地。我不愿把这种形式定义为是无知的体现, 准 确一点说, 应该是对无知的敬畏和瞻仰, 使得人类先 祖克服了来自自然的恐惧, 物以神聚, 虔诚的信仰本 身即是天道。 八、 秃尾河文明 在距离石峁十公里处的乔岔滩五峰山, 视野高 阔, 山下住着几百户人家。在五峰塔门上镌刻有一副 楹联, 内容为 “襟山带水十里晴滩一塔雄峙风光宜人 形胜地, 崇德修文百代乐业千门孝忠耕读传世圣贤 乡” 。这副楹联将自然、 人文、 美好生活愿景充分融 合, 读来荡气回肠, 依稀可感受来自亘古不变的信仰 和图腾。 秃尾河, 汉称圜水。据 《易·说卦》 记载, 乾为天, 为圜。另有天体、 大道的注释。这条河流域面积三千 多平方公里。源于神木公泊海子, 流经一百四十公里 后, 在佳县武家峁附近注入黄河。小时候听闻大人传 说, 秃尾河是一条没有尾巴, 没有尽头的河, 起源于天 外, 消逝于大地尽头, 这个说法, 让一条河平添了几分 神圣的色彩。早在六千多年, 秃尾河沿岸即有先民刀 耕火种, 繁衍生息。据文物调查显示, 在秃尾河两岸, 大大小小分布着约三百多个遗址, 遗址如此密集分布 的区域, 实属不多。 同样, 在五峰山旁边就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堡坬古 城, 从出土文物分析, 从龙山文化至汉代, 就没有断 隔。尤其是汉代, 陶器、 玉器、 金器、 铜器、 虎符、 宝剑、 钱币、 画像石、 砖、 瓦等, 不但品类数量多, 而且制作十 分精美, 被称为国宝者亦不少见。秃尾河流经区域在 上古时期雨水充沛、 气候宜人, 优越的自然条件, 为先 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在这些山梁沟渠都能见 到石器、 陶器和火炕遗存, 残砖碎瓦俯首皆是, 夯筑土 墙举目横呈。 以石峁为中心的秃尾河区域, 已经形成了体制完 善, 生产先进的社会族群。遥想当年, 在水量充沛的 秃尾河两岸, 森林茂密、 鸟兽集聚、 气候祥和, 石峁先 民据河为塞, 依山筑城, 随着自然环境和地理风貌的 演变, 辉煌落幕, 只留下一代代艰苦卓绝的陕北人在 这里世代相袭, 将最有力量, 最天真朴素的部分流传 下来, 成为华夏文明经久不息的源动力。 这三百多个遗址群, 构成了流淌不息的 “秃尾河 文明” , 这条芦花鼓荡、 歌唱了我的童年、 构筑了我的 胸怀的大河, 不论是先民祖辈还是当下民众, 都在这 山暖水长的臂弯里得到了恩泽, 在这潺潺呜咽的悠悠 长情里繁衍生息。秃尾河, 这条带有传奇色彩的河 流, 曾为中华文明的肇起, 奠定了坚实基础。 九、 大地的回响 一次, 我到一个叫白家山的村庄下乡, 一堵护坡 石墙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在一道由碎石块垒砌的石 墙内规整的穿插着粗细不等的木桩, 我惊异于石峁建 筑理念, 尽然一直沿用至今, 所用原料也几乎一样, 其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08
外形和皇城台墙体几无二样, 墙体呈斜坡状, 这是一 户依然居住的人家的大门硷畔, 墙台上的老榆树下, 一头反刍的老牛正在闭幕养神, 正在消解一天的困 乏。 我久久地站立在那里, 不肯离去。这不仅仅是石 峁城建理念的延续, 在这堵看起来近百年的石墙中, 天、 地、 人、 草木所相互依托, 相生相应的生活方式, 几 千年来一直流淌在生活于这片大地上的人的血液中, 仿佛不需要言传身教, 不需要照本临摹, 在沟里或河 滩捡些石头, 备点木橼, 就够了, 就可以砌出一道可以 祖祖辈辈休憩、 眺望、 行走的通道。 我不得不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但我找不到任何可 以联系的介质, 石峁先民早已消逝了那么多年, 没有 文字镌刻, 没有歌谣传唱, 我想, 自然地理本身构建了 这样一种必然的亲缘关系。 在石峁周边的村落中, 我总能偶遇一些如石峁出 土的石雕人面像的面孔, 衣衫褴褛, 手脚粗大, 鼻梁高 挺, 眉目间含有一种野性的、 警惕性的特质, 如果不是 已经褪色的 “耐克” 对勾标志提醒我, 这是现代的一个 村民。我会直接认定, 他就是某个活过来或穿越而来 的石峁先民。从可忆起的祖辈开始, 他们的命运几乎 没有改变, 住着石面窑洞, 被石墙围护, 石板铺就的院 落, 石板拼砌的仓库, 石槽、 石磨、 石碾、 石杵等等, 石 质工具已成为这里千百年的生存印迹, 陕北大地到处 散落着石峁的种子, 世代绵延, 生生不息。 我常想, 也许我们平日里传唱的某一首信天游、 酒曲、 或者是民俗音乐, 会不会就是石峁先民留下来 的呢?曾经, 他们伴着悠扬的骨笛声, 和着口弦琴的清 丽之音, 载歌载舞, 在一个又一个故乡一路狂奔着。 如今, 爱唱爱跳的陕北人, 依旧秉持着这种乐观的遗 风, 向天表达敬祝, 向大地坦露热情。 十、 把未来提前展现给我们 沿着石峁外城城墙走一圈, 一座完备的城防结构 才会了然于心, 大多数墙体已被黄土和青草覆盖, 我 在这座矮下来的城堡之上, 永远是个生客, 一切都太 遥远了。春秋杀伐、 秦汉交替、 唐宋纷呈, 在这块被时 间和自然之手抚平的土地上, 我的猜想和叩问都显得 异常无助, 只能作为人类的一员, 带着对过往人类的 同悯, 对这块土地的敬祝, 对短暂生命的慨叹, 找寻一 种确切的源头。尽管史册总在书写战争与杀伐, 权欲 的统治, 而这由符号、 石块、 头骨、 玉器书写的上古遗 著, 却在告诉我们请认真凝视我们血脉里曾经留下的 疼痛与甜蜜。 多少年了, 自石峁先民开始, 多少人在这约十平 方公里的峁梁之上筑城、 狩猎、 耕种, 也在这北方的晴 空下歌唱、 哀恸、 埋葬。曾经的辉煌和灿烂, 如今烟消 云散了, 曾经的杀伐与战鼓, 早已经湮灭, 这里成了首 领、 帝王、 草民、 乞丐共同的葬生之地, 成了命运最终 的归宿。 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址, 它的发现证明了在四千年 前中国北方地区已有早期国家的都城, 被誉为 “二十 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 。关于石峁遗址的 “模糊” 记忆, 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九二七八 年 《大公报》 的一篇报道, 是国人对石峁遗址最早的一 段记忆, 更有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和韩寿萱作为见证 者, 这段历史记忆应当视为石峁遗址考古调查工作的 滥觞和发轫。从曾经繁盛一时的上古都邑, 到如今名 不见经传的黄土村落, 时间将中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全 部揉碎, 一切归于平静, 一切又始于喧闹, 这里仿佛是 一个巨大的容器, 将过去、 现在、 未来同时凝聚, 为世 人揣测命运提供了一扇清晰的窗口, 可以神游古今, 一眼千年。 在一次清晨的漫步中, 随着稠密的鸟鸣, 从略带 一丝凉意的山上举目四望, 庄家、 道路、 房舍, 都沉浸 在盛夏的萌动之中, 你呼我应, 将整个古镇氤氲的生 活画卷一点一滴铺展开来。此刻, 晨曦的光瀑在山脊 处集聚, 意欲喷薄。我从山脚拾阶而上, 踏步的清音, 挂满露珠的草木, 不远处戴青的屋瓦, 被雾气笼罩的 禾田, 西山上被晨曦浸染沙梁, 这一切看起来格外清 爽。山下的小镇在白日里的褶皱被夜烫平, 一切崭新 如初。在这里, 平静的时日, 所有的都可以清晰地预 料, 时节、 劳作、 收获, 在这嘉禾掩映的川原上被时光 定格。 ——选自2019年11月1日 《榆林日报》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09
站在高高的石峁古城上, 耳畔猎猎作响的朔风仿 佛来自上古洪荒。 放眼四望, 东面是奔腾咆哮的黄河, 西面是苍凉 的黄土高坡, 南面是沧桑的古长城, 北面是苍茫的毛 乌素沙漠。亘古不息的秃尾河、 窟野河, 从城址两侧 浩浩荡荡流过。 在这片比国家还要古老的土地上, 在这比人类还 要久远的 “两河流域” , 被定义为 “改写中国文明史” 的 石峁遗址横空出世。 这儿是陕北神木县高家堡镇,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 明的交错区域。 “天之高焉, 地之古焉, 惟陕之北” 。神 木, 名称就是一个传奇, 据道光年间 《神木县志》 记载: “县东北杨家城, 即古麟州城, 相传城外东南约四十 步, 有松树三株, 大可两三人合抱, 为唐代旧物, 人称 神木。金以名寨, 元以名县,明代尚有遗迹。 ” 极富特 色的明代古镇高家堡, 古时为边陲要塞兵家重地, 是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陕北四大名堡之一, 尤以 “城小拐 角大” “城小神灵大” 闻名。 “两沟夹一峁必有遗迹” 是陕北民谚, 六十年来考 古、 文物专家对石峁遗址的调查和试掘几起几落, 直 到二〇一二年, 陕西考古研究院一行人马的到来, 意 味着尘封于历史尘埃中的石峁遗址终于等到了它的 “真命天子” 。以哪儿为突破口下手, 考古专家慎之又 慎。准确地判断来自灵感, 灵感的启示来自经验。或 许还有石峁先祖在天之灵的引领, 他们走在了正确的 道路上。从外城东门开始试掘, 事实证明这是神来之 笔。当他们拨开层层泥土, 大量龙山时期的陶片不断 显露, 他们知道, 一个里程碑式的考古发现已经诞生 了。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一座三重结构的石城, 以 石破天惊之势赫然出现, 面积至少一千万平方米。想 想看, 一千平方米是什么概念, 有十四个北京故宫那 么大!石城的核心区域是外城、 内城和 “皇城台” , 面 积超过四百万平方米。这是一项超级工程, 后来被确 认为迄今 “中国乃至东亚最大的史前古城” 。一场颠 覆考古学传统认知的重大考古发现, 就这样伴随着考 古专家辛勤的汗水和激动的泪花到来了。 “皇城台” 是今人赋予的名称, 它类似于玛雅金字 塔结构, 九层、 高七十多米、 台顶面积约八万平方米。 它是王的宫殿, 是他的权力高台, 历经几千年风雨洗 礼依然傲然屹立。等级分明 “宫禁森严” 的建筑格局, 昭示威严的王权凌然不可侵犯; 类似北京紫禁城的环 套结构设计, 开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格局之先河。 壮观的皇城台下, 构筑精良的城墙绵延数十公 里, Z 字形门道连接着内外瓮城, 门道两侧有两两相 对的四个门塾 (岗哨) , 门道内侧是两座高大的南北墩 台, 距城门不远处有马面、 角台等城防设施。这是一 座完备的军事防城, 是整个东亚地区史前最完善的城 防体系, 说明四千多年前此地战事频繁、 政治格局复 杂。看来, 人类天生就是政治动物。 宏伟的宫殿式建筑、 强大的军事功能、 严谨的规 划设计, 足以证明石峁王者的权力、 财富与智慧, 让看 惯了考古奇迹的考古人员也感到震撼。它引起了全 世界考古学界的关注——人们总是对最大或最小、 最 好或最坏的事物感兴趣。 是哪位盖世英豪建造起这座宏伟都城?是谁站 在庄严的皇城台上号令天下? 它是黄帝之墟。它是夏启之都。它是羌人之 隐匿的王城 文/杨海蒂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10
城。它是匈奴鬼方城。它是上古西夏都邑……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每一个可能性的背后, 又有多个其他 的推测或疑虑冒出来。著名历史学家提出的 “黄帝之 墟” 一说, 最引人注目, 最令人兴奋。很多人愿意相 信: 这座众星拱月的塞上之城, 这座气势恢宏的史前 城池, 这座上古时期的建筑巅峰之作, 正是 《山海经》 中描述的 “昆仑之墟” “黄帝的昆仑城” 。对黄帝在陕 北的行踪, 《史记》 《汉书》 都有记载, 况且石峁古城的 初建年代与黄帝在陕北的活动时间大致吻合, 而邻近 石峁的桥山、 肤施就有黄帝冢墓、 黄帝祠堂, 在时空上 都接上了轨, 由此似乎更能确定石峁古城即为黄帝之 都。 当然, 这只是推测而非考证, 至少证据还不够充 分。考古界虽然少门户之见, 却向来有信古派、 疑古 派之别, “石峁古城是黄帝之都” 结论的产生, 自然会 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兴趣, 也必然带来学者的质疑 和争议。最激烈的反驳, 依据于石峁古城 “不见于历 史文献记载” 、 黄帝 “只是一个传说” 。 哪个才是正解?被掩埋湮没数千年的石城缄默 不语。或许, 对于尚未确证的事情, 最好的态度是偏 向于怀疑? 文字、 城市、 青铜器、 礼仪性建筑的出现, 往往作 为文明起源的标志。毫无争议的是, 史证如山的是: 石峁古城是现存史前最大城址, 或为四千多年前中国 北方及黄河流域的权力和宗教中心, 它改变了中华文 明的早期格局, 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掀开了新的篇 章。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里, 人们被长城遮挡了视 野, 把中国古代史看作是长城以南的事情, 普遍认为 中华古代文明的核心在中原腹地, 过分夸大了中原文 化的作用。其实, 早在二十世纪初, 日本人类学家鸟 居龙藏便在英金河畔的红山上嗅到了远古文明的气 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李济六十年前就排众而出, 提 出 “长城以北列祖列宗” 的观点并敦促同行: “我们应 当用我们的眼睛, 用我们的腿, 到长城以北去找中国 古代史的资料, 那里有我们更老的老家。 ” 石峁遗址的发掘实在不简单, 印证了李济先生的 “先见之明” , 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对 “中原 文化中心论” 形成了强烈冲击, 对实证中华文明五千 年历史有重要意义。因而, 石峁遗址被纳入 “中华文 明探源工程” , 并顶着 “中国文明的前夜” 之桂冠, 入选 “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 “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 发现” 。 我们还是凭自己的想象, 去感受几千年前的王宫 气派吧。 石峁遗址开掘不久, 我慕 “石峁古玉” 之名, 从府 谷顺便前往匆匆拜谒过石峁王国。那时它几乎没有 建造任何保护性设施, 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它的荒 凉, 还有讲解员难以抑制的激动语气。现在旧地重 游, 欣然看到重要遗迹被护卫起来了, 气派的展览馆 建起来了, 一砖一石都作为珍贵文物保护起来了。无 厘头想起杨门女将穆桂英的唱词, “几年我没到那边 关走, 砖头瓦块都成了精。 ” 诞生杨家将故事的宋城遗 址, 也距石峁古城不远。 在多到难以想象的石峁遗址出土文物中, 数量最 多、 品类最全、 工艺最高的是玉器。石峁玉器的发现, 远远早于石峁城址的发掘。 大清王朝末期, 外国汉学家萨尔蒙尼就著有 《中 国玉器》 一书, 详细记载、 描述了石峁牙璋。从那时候 起, 流失海外的石峁古玉有数千件, 欧美多家博物馆 都有收藏。流落到民间的石峁古玉更是不计其数, 经 常是一场暴雨过后幸运的当地村民俯首即拾。一九 七五年, 考古学家戴应新在石峁从民间征集到一百多 件玉器, 现都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其中的小玉人头 像雕刻手法古拙、 形象生动传神, 有说是 《山海经》 记 载的传说中的 “一目国” 人, 有说酷似陕北后生, 有说 是一种护身符, 总之, 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 现的唯一以人为雕刻对象的玉器, 价值非凡。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以出土玉器闻名天下, 但是 与石峁文化中的玉器相比, 实乃小巫见大巫。石峁玉 器以数量巨大取得压倒性胜利, 器类多到让人眼花缭 乱, 有: 玉刀、 玉镰、 玉斧、 玉钺、 玉铲、 玉璜、 玉蚕、 玉 鸟、 玉环、 牙璋、 牙璧等。牙璋风格非常突出, 牙璧即 玉璇玑造型奇特, 专家称之为 “精美绝伦, 独一无 二” 。 《尚书》 曰 “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 玉璇玑在中华古 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 《周礼》 记载 “以玉作六器, 礼天 地四方……” 苍璧、 黄琮、 青圭、 赤璋、 白琥、 玄黄这玉 之 “六器” , 在皇城台均有发现, 不知道是石峁王国礼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11
封面
共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