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搜索
俪 人 2019年第12期 总 编 辑:徐曦琳 社 长:慕朋举 主 编:刘志成 常务副主编:王诚林 副 主 编:李小鹏 孙 荣 祁建青 梅雨墨 王万里 高海力 冯三四 刊名题写: 蒋子龙
俪 人 主管 主办 编辑 指导 出版 总编辑 社址 邮编 刊名题写 名誉主编 社长 主编 常务副主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编辑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 编辑部电话 投稿邮箱 中国西部散文网网址 编辑部地址 邮编 北京编辑部 邮编 发行 邮发代号 印刷 定价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青海省诗歌学会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青海省大湖出版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徐曦琳 西宁市五四西路1号 810008 2019年12月25日出版 2019年第12期 总第90期 蒋子龙 张中飞 乐元圣 白 才 慕朋举 刘志成 王诚林 李小鹏 孙 荣 祁建青 冯三四 梅雨墨 王万里 高海力 高彩梅 萧 忆 唐新玲 高怀忠 张殷馨 韩 林 0477-8114797 xibusanwenxuankan@163.com http://www.cnxbsww.com 内蒙古东胜区伊煤路10号 煤炭大厦14楼1409 017000 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2号国际创业园 D座707 100000 本刊发行部 56-4 鄂尔多斯报业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20.00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微 信 公 众 平 台 西部散文选刊 微信公众平台 实力派 神木散记/5 刘成章 “青稞散文流派” 创作分享会 “青稞艺术流派” 散文作品展分享会前语: 玉青稞金青稞/7 祁建青 “青稞艺术流派” 散文作品展分享会部分发言/8 互助土族自治县青稞散文流派小辑 青稞地里的向日葵/18 王海燕 青稞氤氲的乡愁/21 那朝庆 青稞情结/23 周尚俊 另类的一棵青稞/26 东永学 酒乡人, 酒乡情/28 梅 尔 门源回族自治县青稞散文流派小辑 那一碗清香的麦索儿哟/30 朱嘉华 天边的青稞/33 西 月 怀念青稞/36 老 梅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63-1067/I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4-521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500004000268
本刊理事会 主 任: 马永真 原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 梅 卓 青海省文联副主席 副主任: 安 源 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协副主席 郭宝成 原陕西省榆林市人大副主任 聂永胜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工商联主席 武 洲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文联主席 杨永刚 内蒙古建能兴辉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万泉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 高植林 陕西神木市星洋工业公司董事长 理 事: 杜红兵 内蒙古库布其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毕书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享浓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帅杰网络公司总经理 郝英杰 内蒙古亿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 智 内蒙古鄂尔多斯博华瓷砖专卖店经理 顾 问: 林 非 原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王宗仁 原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蒋子龙 著名作家、 书法家 高 伟 《中国作家》 副主编 尚贵荣 内蒙古文联副主席 满 全 内蒙古作协主席 王剑冰 著名作家 海 梦 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 徐无鬼 著名学者、 著名散文家 袁 鹰 著名散文家 冯秋子 著名散文家、 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 史小溪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 白 才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常务副主席 张中飞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吴景娅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祁建青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青海省分会主席 李光彪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刘照进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牛 放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郭文涟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孤 岛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崔子美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张继炼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刘 俊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李小鹏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王诚林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丁耀西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书画院常务院长 蔡向升 原北大教授、 神木希文书院院长 香不过家乡的青稞面/39 马文卫 青稞, 一个被激活的记忆/40 山 客 麦索儿饭/42 王明菊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稞散文流派小辑 那些青稞/44 相金玉 梦里青稞香/46 苏贤梅 青稞岁月/48 赵元奎 八仙桌晚餐 父亲的名片/51 陆相华 蘑菇在等我 ( 外一篇 ) /59 李光彪 高原风尘记/62 顾锁英 说广东话的半导体/65 吴 洛 走进神木, 驻足石峁/68 买文静 渝城的秋/70 周书华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 天使的翅膀/72 余乔梅
1.新疆乌鲁木齐市工作站 站长: 韩世霞 电话: 15109918899 2.陕西志丹县工作站 站长: 张 琳 电话: 18291189933 3.陕西陇县工作站 站长: 陈英杰 电话: 13909178381 4.云南牟定县工作站 站长: 何 刚 电话: 13887885946 5.山西晋城市工作站 站长: 买文静 电话: 13633566575 6.江苏苏州市工作站 站长: 韩树俊 电话: 18913155846 7.陕西延川县工作站 站长: 张向雄 电话: 13619115519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工作站 征订邮购启事 为了扩宽广大读者购买 《西部散文选 刊》 渠道, 编辑部决定开展邮购业务, 全年 或单期均可邮购。请需要购买刊物的读 者直接添加下面微信号(支持微信支付), 标注所需刊物的期数与数量邮寄地址, 我 部收到款项后即将刊物邮寄给您。单期 20元, 5本以上包邮。 邮购方式如下: 收款人姓名: 刘志成 编辑部地址: 内蒙古东胜区伊煤路10号 煤炭大厦14楼1409 电 话: 13384778080 微 信 号: 13384778080 读吧, 让我们内心更强大/75 郑红弟 藏着的北陀/77 黄忠美 哈尼文化盛宴/79 李海玉 记忆中的夏天/81 孔 静 洮河/83 刘永红 父亲/84 范义乾 北疆之秋/85 邹博豪 天马星座 一树椒香出太行/86 孙小枝 汉江船帮与万春铺/88 王汉锋 路途/90 杨梅莹 水远山遥, 乡愁何寄/98 高怀忠 金沙江石缘之江边/101 周 佳 骡马记忆/103 李 彪 听蝉南阳/106 孙青松 小作家训练营作品大展 美丽的初冬/108 李浩铭 我的妈妈/108 张琛鋆 初冬的回忆/109 刘 宇 阅兵典礼/109 王绍询 猜猜她是谁/110 王雅洁 我的家乡/110 栗新博 点击文坛 漫谈 《山祭》 的人性光辉/111 赵万宏 一种回归初心的温暖/115 韩树俊 散文选目/119
县曰神木, 是因为山上 的故城之南曾有三株枝柯相 连的松树, 人们视之为神灵 之木, 遂以之名县。 来神木的时候, 本来是 走不完的沙原、 河沟、 土山, 使人甚感寂寥; 但一接近县 城,视野中, 茫茫黄土里突然 矗起一片新异, 一个奇袭, 使 人心跳加快,精神亢奋,每个 神经细胞都激动得闪闪发 亮。定睛看时, 一道连天的 别致屏风横在眼前,好像瀛 洲天姥之于李白。那是山吗?是的。但那山绝不同 于黄土高原常见的黄土堆成的土山, 而是彻头彻尾的 石头。那是石山吗?是的。但那石山大有别于一般 常见的石头的随随便便的放大,而是那么艺术品似的 引人入胜。那哪里是陕北的山呵!那哪里像陕北的 山呵!它和四周风光的反差是那么巨大。它简直是 从什么遥远的地方切来的一角。一角奇山。一角异 峰。一角阳光照耀下的腐烂之金。一角由大地撑起 的壮丽和不同凡响。它气势如泼墨使然, 嶙峋若工笔 细描, 凝重像锻压成型, 跌宕似刀削斧劈。它笔架似 的,驼峰似的; 或者, 是山样的笔架, 山样的驼峰; 或者 什么都不是, 就是一座精美绝伦的大型无标题石雕。 它的造型之奇, 之美, 之出神入化, 令人叹为观止。 岁月的烟云从它的顶巅漫过。 这是二郎山。山上的殿、 庙、 亭、 阁, 疏密相间, 错 落勾连, 内中还有数不清的壁画、 石碑、 石刻、 楹联、 题 字, 而它们都在险字上荡悠, 而它们又都雷打不掉, 雄 奇秀丽, 气象万千, 吸引着八方香客和游客。那些信 男信女和旅行家们享受着惊险的剌激, 别时总踏着平 安之歌。 据说神木的天上有时会出现叫做 “山现” 的奇景, 那当儿, 天就像一面大镜子了, 二郎山会被分毫无差 地反映在上面。但要见上它, 除非在神木住上十年八 年。作为过客的我是无福领略的了。 哗啦啦傍城而流的一条大河的名字怪得出奇, 叫 做窟野河。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它, 说它野得像 狼。它浑浑黄黄, 一整条宽阔的川道, 都留下了它恣 意改道的痕迹。它真野得像狼——北方的狼, 齐秦歌 中的狼, 在呼啸的风中 磨砺着尖利牙齿的狼。但它又像马一样, 背上佩 戴着鞍子。不, 不, 那是一座车辆奔驰连接城乡的大 桥。从大桥上驰过去, 轮碾市声, 步踏旗影, 肤觉温热 烟火, 心碰睽睽众目, 那, 就是人们挤成堆儿的地方, 就是闹闹嚷嚷的县城了。 县城背倚的山上, 奇石处处, 引人不能不连连仰 视, 以至无暇欣赏美丽的市容。那些奇石, 若走兽, 若 飞鸟, 若欲跃的蛤蟆; 也有的高高耸着, 与山畔比肩齐 眉, 中间开了两三个透明的大窟。它们装饰着神木。 神木是塞上客厅, 它们是工艺品, 摆放在山的橱柜上 面。而它们又和客人有着最恰切最诗情画意的的距 离。 城周到处弥漫着悠远深邃的历史文化氛围。在 视力可及的崇山峻岭之间, 忽然看见一条卧龙, 那是 长城的遗迹; 忽然看见一座土墩,那是烽火台的遗迹; 还会忽然看见砖石的种种砌状, 那是城、 堡、 关、 寨的 遗迹。在交通干线旁, 却又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人们捐 资修下的新的烽火台, 通体新砖, 瓦蓝瓦蓝。它们无 不表明, 神木古时曾是边塞重镇。但万万不曾料到, 这边塞重镇绝不同于一般的边塞重镇, 它曾出过威震 华夏的英雄之群。外地的人们也许不知道神木, 但绝 不可能不知道那一英雄之群, 那一英雄之群就是永垂 史册的杨家将呵!杨家将, 一个一个, 男男女女, 老老 神木散记 文/刘成章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05
少少, 杨宏信, 佘太君, 杨重训, 杨光, 杨业, 杨延昭, 穆 桂英……这个由杨氏血脉连接着的灿烂星系, 每一个 光斑都是一颗拳头大的铁钉, 好似铆在我们的国门之 上, 令持枪守卫的战士胆气豪壮。但他们当年是出没 在麟州城的, 麟州城在离现今县城 20 余公里的山头 上, 后人将它称为杨家城。拨开杨家城的萋萋荒草, 依稀可以听见他们的挥戈呐喊之声, 而它竟然使今之 野花摇曳不止,如同我心。 我心在岁月的浪涛中本来被摔打得很疲惫了, 但 如今在古英雄们的面前, 空前振奋起来, 仿佛成了他 们胯下咴咴叫着并且刨着蹄子的坐骑, 骚动不安, 周 身冒火, 很想干些事情了。作为我们伟大民族历史遗 产的杨家城, 是一座可以点燃万代心灵的不朽宝库。 与它相比, 那些属于自然遗产的奇石, 只能是些小点 缀了。 回眸市容, 一曲野嗓子唱出的信天游灼红了我的 视线。神木是出歌手的地方, 榆林地区民间歌舞团好 几个有名的歌手, 他们的家就在这个地方。但我顾不 上多想, 因为大街小巷已在我的心上急切地感光了。 如此偏僻的边远小城, 漆柱画廊的凯歌楼下, 它的旧 民居, 却是老北京一般的四合院。它的文化气息很浓 重。不过,在这浓重的文化气息中, 又夹杂了些荒蛮 的味道。例如其中一隅叫做八贡圪洞。 “八贡” 是很文 气的了, 但那 “圪洞” , 却像原始人的语言, 令人百思不 得其解, 而其实只是 “胡同” 的意思。神木紧靠内蒙, 它的语言一定受了蒙族的不少影响。就在八贡圪洞, 有一院古色古香的民居, 它十分讲究, 连烟囱都是楼 阁的模样。屋里更不一般了, 古典的桌, 古典的柜, 古 典的床, 锁子和桃形的锁环吊片都是黄铜的, 金光灿 灿, 耀人眼目。这很有特点的民居和室内陈设给人留 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县城的另一半是新建筑。钢 筋水泥,马赛克, 瓷砖, 铝合金, 玻璃, 霓虹灯, 防盗门, 五颜六色的招牌和广告, 组成了别样的现代文明。其 中以神木宾馆最为豪华。 新修的街道十分宽畅, 也很热闹。潮来潮去, 是 载重汽车; 黑浪翻滚, 是车上的煤炭。它告诉人们, 不 远处就是煤田了。什么煤田?煤田之前首先应冠以 大型二字, 那是如雷贯耳的神府煤田!这神是神木, 府是府谷, 神木还排在前面, 足见它所占的重要份 量。其实脚下已经是这煤田了, 随便在哪儿开钻吧, 每一钻都不会落空; 不过现在开挖的还在别处。看来 神木的木不是不在了。却有它在。它没了树干和枝 叶, 根系却变得无比庞大, 并且粘结在一起, 成了黑色 的。它引起了全国的瞩目。于是人们便说, 上苍有 灵, 它当年安置下那三棵松树从而引出县名, 是有深 意的。它早已暗示这个县是煤的海洋了。并且说, 以 神木这个词儿喻煤, 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人们更知 道, 神木县的版图辽阔广大,就是把它放在960万平方 公里中也是极显赫的, 据说应是全国第二大县, 而它 又寸寸储着煤炭, 多么令人爱恋! 神木除了黑宝, 还有白宝。白宝是羊。神木的羊 肉好吃极了。当地人都是吃羊肉的高手, 能从味道上 品出产自北部还是南部。北部的牧草多而品种单一, 南部的牧草少而花样丰富; 北部的羊非常悠闲, 南部 的羊每天要跑很多的路程。两地的羊肉比较起来, 南 部的自然要更胜一筹。神木人包括做羊肉在内的烹 饪方法很原始, 有的甚至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 关于 这, 有此地出土的文物为证; 但那最原始的方法, 在他 们的手里被发展到了极致。 奇山野水, 杨家将的血脉, 与内蒙的接壤, 挖煤的 劳动, 以及大块的羊肉……大概就是这些, 铸成了神 木人的有着强烈特点的性格。 神木人豪爽, 能喝酒, 又好客。我曾被他们盛情 邀去, 喝过一回。他们那诚挚执着的百般劝酒, 简直 让人无法招架。他们认为只有把客人灌倒,才算把客 人招待好了。我因此喝得满头淌汗, 晕晕糊糊。大概 我半年喝的酒加起来都没有这回喝的这么多。而他 们少说也要比我喝的多上五倍六倍。他们还讲究喝 酒要喝出响声,滋溜溜的。 在酒桌上, 他们讲的关于酒的笑话, 使人笑破肚 子。故事说, 这城里有一个名人, 他喝醉了。他跌倒 就抱定一头猪, 却以为抱定他的发小了。他摸着猪 说: “你还说你手头紧张, 这不, 皮夹克都穿上了。 ” 他 又摸上了猪奶头, 说道: “咳!你这扣子可不怎么样, 软叽巴达的, 大概是伪劣产品。 ” 一会儿, 猪尿到他的 脸上了, 他以为又给他灌酒, 急忙推辞: “不喝了, 不喝 了! ”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06
《西部散文选刊》 2019 年第 1 期, 头题推出青海 “青稞艺术流派散文作品大展” , 可谓开门隆重, 给足 了咱青稞 “面子” 。巧的是, 入选的作家皆来自曾经和 如今青稞种植的富集地, 即互助、 大通和门源三县。 门源不用说, 众所周知, 河湟流域所有区县, 唯有互 助、 大通等地现还有青稞耕种。所以, 这些作品正儿 八经属于青稞产地原创。本辑的点评专论, 由中国少 数民族作家学会新锐评论家贺颖执笔。来自北京的 学者为青海青稞鼓与呼, 不啻是一次学术支持交流的 锦上添花, 也意味着, 青稞和青稞写作正在较大范围 上引起关注。 相约开春论说青稞, 颇有一番 “一年之计在于春” 致敬青稞之意。地刚种下, 眼下肯定还未出苗。春暖 迟归, 种子播入肯定还得经寒受冻。但在土壤里, 在并 非我们想象得那样暗黑的大地内部, 苗芽已经破壳, 种 子轻轻也是使劲使劲儿在拱动, 那里并非悄无声息。 尚处在冰寒里的青海青稞, 生来命比较 “苦” 。上 个月, 西藏林芝 “桃花节” 开幕, 军旅作家徐剑传送格 图, 谓之 “林芝嘎拉村百年桃花, 春风几世” 。它大大 早于我们海拔不足两千的民和 (今年始花期4月14日 至19日) 。之前, 西藏山南的青稞也热热闹闹开犁耕 种了。林芝海拔3100米, 略高门源, 而山南则为3700 米。纬度南北大不同, 同在高原差异就这么大。说来 说去, 青海青稞命还是比较 “硬” 。 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典型先寒后暖、 先苦后甜类型 的励志故事。此处我省略了不少字——七八九月, 青 稞由绿转黄, 黄金季节巅峰灿烂; 小油菜即高原矮杆 油菜, 花朵渐次谢落; 燕麦葱茏, 结穗却明显稀疏, 与 青稞穗无比; 还有洋芋蛋蛋, 长得大小了?人不得 见。青稞愈发灿烂巅峰!而我想到, 借助光照与风, 油菜花粉也会朝花期里的青稞传播。如此, 青稞有没 有吸收油菜花粉孢子哪怕微乎其微?多么妙美, 青稞 继续在油菜花香的熏陶下灌浆熟稔。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 中国每座城市之郊无不农田 簇拥, 人们无不乡土情结放不下。对于文学艺术, 农 耕文明文化的烙印脉络, 必然深厚又深刻。农村、 农 业不仅早成为我等身份之本、 食物之源, 更代表了最 淳朴、 最集中也是最悠久、 最广阔的自然美。粮食肯 定比陶罐和青铜器古老, 而有意思的是, 粮食又比人 类的一切造物都年轻。 青稞和现代冰川毗邻。和雪际线、 雪莲花相伴。 它和草原百灵、 草原鹞鹰, 还有草原鼠兔、 草原鼹鼠同 处。举这些足够了。雪域作物中的王没有第二。其 背后是小麦、 谷物及高粱的无奈止步与无情淘汰。可 “青稞散文流派” 创作分享会前语: 玉青稞金青稞 文/祁建青 ( 土族 ) 祁建青, 青海省散文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全国骏马奖、 全军一等奖获得者。本文为作者 在青稞艺术流派散文分享会上的发言。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07
知, 一种傲然霸气更显悲壮成分。亦可预见, 青稞必 有一场理化的升级转型, 直至与人类心神碰撞贯通。 终是体现了它与这个世界的巨大交情, “青稞是五谷 的灵魂, 是高原冰川谷地的灵魂, 更是酒的七魂三 魄。 ” 贺颖女士的见地一语到位。 一般说来, 地域文学是最好的文学。这个地域疆 界, 有时属于方言语区, 有时表现为自然生物之分 布。在青稞主产区该多说点青稞的话, 不为别的, 左 右就一个意思: 青稞先很神美, 而后才很审美。还有, 先是 “玉青稞” , 后来是 “金青稞” , 明白这意思么?青 稞蕴含着生命和时代无比鲜活的信息。正由于此, 才 有 《西部散文选刊》 的慷慨编排, 而满含对青稞主题散 文写作的情怀鼓励。在此, 我谨向刘志成主编和编辑 老师们表示谢意和致敬! 邀三五好友相聚达坂山下农田牧区, 乃人生一大 快事。去年中国作协给我机会深入青稞种植基地, 一 个宏大独享的诗意空间, 既为当下也在身边, 让我受 益匪浅。亲近着劳动与大地的杰作, 作家们的青稞艺 术创作在进行时。记得2014年我写了 《祁连山兵语: 青稞绿菜花黄》 ( 《解放军文艺》 发表) , 今年发表 《火烧 稞穗儿热烫食飨》 ( 《散文百家》 ) , 六年有六篇青稞散 文, 不经意间给这片圣土捧献出一个青稞小系列。要 说 “流派” 仅属一家之言, 大可不必太当回事。与青稞 结个文缘, 与良友同在同行, 这才是大家真正想要 的。写作的一亩三分地种瓜种豆, 再尝试种上些青 稞, 这样一年有一年新收成, 又何乐而不为呢。 贺颖: 在熟悉的世界中, 重构事物 的陌生美学 (作者七十年代生于辽宁, 现居北京, 供职于中国 少数民族作家学会。首届 《十月》 散文双年奖获得者, 主要从事文学评论、 诗歌、 散文、 美学随笔等体裁的文 学创作。) 因为文学之聚, 西宁的人间四月天愈发隽永悠 长。感谢各位青稞文学流派散文作家的信任, 自己得 以有幸于去年年底, 为这个新生而茁壮的文学流派写 下了一篇小文, 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非常欣慰。这次 书写是我与各位老师的初识, 更是我与青稞的初识, 也正源于此次书写, 使得自己有机缘走近文学的青 海, 走近文学的青稞, 并有缘为此有了深入的思考与 探索。陆续读完几位作家关于青稞主题的散文作品, 一个簇新而隽永的文学意象, 即青稞文学流派的散文 喜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西部散文选刊》 “青稞艺术流派” 散文作品展分享会部分发言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08
书写, 渐渐在心里有了清晰的审美轮廓: 今天的青稞 文学流派散文书写, 这个尚在童年的艺术门类, 虽然 暂时并未被更多人所晓喻, 未被更多视线所纳入, 但 并不妨碍他们已然开始了漫长而庄严的文学远征。 这些或厚重深沉, 或温暖灵动, 或深切质朴的文学作 品, 仿佛一粒粒落入文学沃土中稞麦的种子, 这些神 奇的种子, 因有着同样的精神方向, 而有了同频的心 跳, 有了内在气韵的奇妙相通, 从而弥漫着不可思议 的诗学效应, 多重而必然地, 预示着未来成熟而富足 的文学命运。 我承认我是被深深打动的, 或者说征服更为恰 切。因为从对青稞这种植物的了解, 直到对各位作品 的深入, 我知道了青稞这种高寒植物, 它是为数不多 的, 敢于向苍天裸露自己果实的植物。我断定这是一 种源自灵魂的勇敢与献与, 更加使植物摆脱了固有的 惯性, 从而更有如一种来自植物深处的昭示。昭示着 在青海, 这片神秘壮美、 苍远磅礴的山河大地之上, 必 定会有青稞的子孙们, 以同样的勇敢与献与, 向整个 世界传递着青稞, 这诞生于神话, 生长于雪域, 喂养了 高原人身心魂魄的至尊稞麦。这样的昭示于自己而 言, 是莫名而确凿, 直到面对这些作品, 我果然看到了 稞麦灵魂中的昭示, 这些深情而不倦地书写, 不正是 与这植物深处的昭示在遥相辉映吗, 这些青稞的子孙 们, 以同样的勇敢与献与, 向整个世界传递着青稞, 这 诞生于神话, 生长于雪域, 喂养了高原人身心魂魄的 至尊稞麦。 今天的作家们, 当更多人流于对身边的事物熟视 无睹之时, 有这样一群人, 以经年的赤子之心, 深切灼 灼的目光, 饱满庄严的笔力, 深情而持久地打量着这 片土地山河, 打量着青稞的前世今生, 这喂养了自己 身家性命与精神气质的雪山植物。毫不夸张地说, 这 样的持守、 热爱与打量, 是对作家自我身份的认定, 对 身处时代的责任, 对脚下大地的致敬, 对养育自己的 万物的礼赞与不负。 因为毫无疑问, 在作家的众多的责任和使命中, 有一个尤为重要, 就是以文学的视域打量我们身处的 世界, 以文学的灵魂的解释我们身处的红尘。 如今在青海的河湟北部、 门源, 就是这样一群人, 正在以文学的视域打量着雪域神授的植物, 青稞, 以 文学的精神审美, 解释着青稞。在高原, 在湟北, 他 (她) 们以灵魂谛听稞麦的魂魄, 以文字承载自己的执 迷。 青稞文学流派的书写, 无疑是当下最可贵的及物 的文学表达, 是与熟悉事物的对抗与持守。我们都知 道, 世间一切一当变得熟悉, 就仿佛进入一种魔咒, 人 们再也无法发现其任何的美。那么于任何的艺术创 作而言, 真正的敌人也不是别的, 同样是熟悉, 而真正 的慈悲也不是别的, 而是越熟悉越心动。 这样的 “越熟悉越心动” 显然对一个作家审美能 力、 学识、 素养、 视野与格局的极致要求, 唯如此, 方有 可能, 抵达这样一种荡气回肠之挚美。否则, 极易被 熟悉所麻木、 捕获与消耗, 成为命运廉价的消费品。 以此作为考量的坐标, 那么无疑, 我们青稞文学 流派的创立与书写, 无异于向我们最熟悉的事物, 索 要全新艺术蕴含, 向熟悉的一切, 探寻陌生的精神美 学, 是对熟悉的宣战, 对熟悉的永不妥协。或者就是 对珍?古道尔的 “无动于衷” 的灵魂永恒之回应, 她曾 说, “人类未来所面临的全部的最大的危险, 莫过于无 动于衷” 。 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今天对青稞的书写与致敬, 更加具有了文学形而上意义庄严的使命感, 贵重的辨 识度, 这不仅是说在青海, 是说要以全国以至更大视 域为参照与考量。 “青稞文学流派” 的概念, 便源于这些青稞的子孙 们, 沿着神话的路径一路而来。如今无疑, 他 (她) 们 已然成为青稞的一部分, 成为青稞的一种、 一类、 一 株, 并以青稞般的心神、 身姿, 以文字的美学表征, 结 构出人与天地万物的融合及启示, 以自我灵魂倾听着 这片古老山河的灵魂, 以精神的多维思考, 关照古老 植物灵魂深处的诉求, 以文字蕴藉出深邃丰盈浑厚的 信仰书写。而这也仅仅只是开始, 正是这些融合与启 示, 渐行渐近地生发出一种源于高原河湟谷地, 来自 植物深处的交响, 并正在流传开来, 遍布青海的山河 大地, 以及更远的存在与时间。 同时, “青稞文学流派” 散文书写, 亦是地域文化 的书写的领域, 那么以此作为考量时, 一些优势与弊 端也值得我们对此给予必要有的思考与警惕。 个人之见, 文学即人学, 是关于灵魂的精神活动,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09
是区别于文学之外任何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表达, 是 以灵魂对我们身处的世界思考、 探求、 追索、 考量, 并 于这一切之后的文字呈现; 而合格的作家, 则必是以 艺术家的维度、 学者的学识与学养、 哲学家的视域, 为 世界提供的心灵解释, 与文学意义的发现与呈现。 以青稞作为散文叙述的美学灵魂, 于今天的青稞 文学流派的作家而言, 已然轻车熟路手到擒来, 而也 恰恰因为如此, 在未来的创作中, 要有更为自觉、 更广 大的精神探求与心灵视域, 作为前行的参照, 以免流 入重复与相似, 使得作品失去新意, 从而无法抵达艺 术必须不断创新才有生命的审美规律。 可以说, 这是任何有追求的作家, 必须具备并必 须对自己时刻严苛持守的本能与要求, 因为任何一种 原地踏步的写作, 于文学而言都是危险的, 甚至几乎 就是致命的, 也就是说, 我们要时时警惕这一切, 在熟 悉中寻觅更深的陌生化意象, 陌生化表达, 在固有的 大地上, 展开灵魂的翅膀, 抵达更远的远方, 以免流于 自说自话的致命死穴。 而实现这一切至关重要的前提要求, 也因此涉及 到另外一个命题, 那就是作为一个作家, 无时无刻不 该忽视的自我精神修炼与提升。我们深知, 精神的高 度决定视域, 品格的广度决定格局, 灵魂的深度决定 本质。这也极大程度地申明了作家个体精神质地, 对 未来作品品质的直接影响。这是一种毫无悬念的因 果关系, 也就是说, 再丰富的生活, 也无非都是在为作 品提供各样的素材, 而真正将这些原材料创造成作 品, 真正决定一个作品灵魂的不是别的, 只有作者的 精神与灵魂。 唯有如此, 我们的青稞文学流派, 这源于青稞, 被 青稞养育性命灵魂的文学作家群, 未来才敢说, 我们 对源自神话的雪域青稞, 以及诞育并供养青稞生长的 大青海——高天厚地雪山冰川, 不曾有过遗憾与辜 负。 从对青稞美学意义的多重探索, 到关于地域文化 与文学的简单梳理, 我们近似于以青稞文学流派的散 文书写为例, 对文学的写什么与怎么写进行了试图的 阐释, 那么之后, 我们要进入一个更为具有现实意义 的主题, 即当下作家的责任与使命, 以及与时代的关 系。而这个主题, 可以说是直接关乎写什么与怎么写 的最为核心之关键所在, 也就是关于作家 “为什么写” 的一种明晰指向。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必须首先解决好三个基 本问题, 首先必须自觉、 并最全最新的了解自己身处 的世界, 惟有如此才能知晓自己为什么要写作, 红尘 喧嚣生活纷扰, 那么多生活方式, 而我们为什么要写 作?为什么是我们?神之授? 其次便是写什么的选材思考, 以及关于如何写的 技巧探索。那么在这三者之中, 是否可以说, 使命与 责任, 是关乎作家创作的源头, 是解决长久以来一直 在默默困扰作家们的 “为什么写” 的问题根本。 当我们一直在文学的 “写什么与怎么写” 课题上 探索的时候, 我们所指向的是文学的选材与技巧, 而 事实上, 关于 “为什么写” , 不止文学, 推而广之, 甚至 是每个人每件事每个领域都是同理, 了解为什么要 做, 远远比做什么和怎么做重要得太多, 并直接影响 着做什么的选项, 以及怎么做的成果, 直接决定着一 件事的最终成败与质地。 如此而言, 对今天的作家责任与使命之自觉地探 求, 也就是理清自己为什么要写作, 是有意义的文学 创作之必经之路, 别无他途。文学是孤独的, 而且是 刻骨的孤单, 是毕生于精神的孤旅中的踽踽而行, 这 是每个艺术工作者的命运, 但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波澜壮阔走来, 站在今天世 界舞台的中央, 这一路已然是世界意义上的民族奇 迹, 正如总书记在文中说的 “70年砥砺奋进, 我们的国 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 来、 富起来、 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在中华民 族历史上, 还是在世界历史上, 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 的奋斗史诗” 。我们今天的作家, 有幸作为民族灵魂 的创造者, 时代精神的见证者, 伟大祖国心跳的聆听 者, 有幸生活创作在当下中国, 这样一个正在历经着 数千年之变局的伟大变革之时间节点, 这样一个提供 着伟大题材的时代, 这一切足以慰藉文学的漫长孤 独, 足以养育我们的身心思想, 我们会以敬畏之心, 身 怀素朴的感恩, 心怀国家民族与人民, 读书思考创作, 磨炼提升自己, 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不负习近平总书 记对作家的劳动是 “灵魂的创作” 的身份指认, 不负自 己生活的史诗般的伟大时代, 不负祖国大地上千百年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10
来默默耕耘的天下苍生。 四月青海大地, 稞麦的种子已然播下了, 仿佛一 个个传说, 在黑暗的深处神秘流转, 况味深长。而可 以肯定的是, 此刻每一粒青稞的种子, 绝不仅仅代表 一株株未来饱满香醇的高原作物, 更重要的是, 它同 时更是一枚枚文学的种子, 必定将在我们青稞流派散 文作家群, 以至这片土地上更多的作家心中落胎生 根, 沐风临雨, 在五月如金的太阳光下怦然发芽, 在盛 夏星群低唱的子夜抽穗, 灌浆; 在大地鸟的歌声中, 在 高原神骏的马蹄声中, 在羔羊的啼叫中……历经岁月 之沉浸浓郁, 最终成长为文学的至尊稞麦。由衷地祝 福我们青稞文学流派的散文作家们, 在熟悉的世界 中, 重构事物的陌生美学, 在感知当下时代的伟大节 点之时, 以民族及地域文化为基点, 以作家的责任与 使命为己任, 以大视野大格局为精神追索, 在大青海 这片深不可测的文化土层中, 在大山大河遍地的西北 高原, 追抚历史之脉动, 谛听时代之伟大交响, 在未来 创作出更具辨识度的文学经典力作, 并以文学之名, 毕生为之献礼, 在文学的结构与解构审美中, 回应着 古道尔以及关于整个世界的 “无动于衷” 。 刘晓林: 关于 “青稞散文流派” 的随想 2019 年伊始, 《西部散文选刊》 推出了青海 “青稞 艺术流派散文作品大展” , 紧接着, 又举行了相应的作 品分享会, “青稞艺术流派” 这一以高原植物命名, 倡 导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多领域艺术创作的文学 (艺 术) 概念, 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作为这一流派的 首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祁建青先生在多篇文章和多个 场合阐述, “青稞艺术流派” 是一个包括了文学、 美术、 音乐、 民间艺术多领域的综合性艺术流派, “青稞散文 流派” 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因此前相当数量的青海作 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青稞, 礼赞高大陆上这坚 韧并给于人们长久养育的高贵植物, 且大多采用了散 文文体, 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所以, 以散文作为 “青稞艺术流派” 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发挥探路和引领 的作用, 从而为一个力图呈现高原风貌和文化精神的 艺术流派建构的可能性提供实践依据。 文学流派的涌现, 是判断一个时期或一个地域文 学写作是否形成气候、 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尺度之 一。 “青稞散文流派” 概念的提出, 之于青海文学的理 论建树, 及在明确宗旨的引领下形成文化取向、 审美 风格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创作实践路径无疑有着不可 小觑的意义。纵览运用现代汉语采用现代文体的青 海新文学写作发展历史,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追逐主 流话语, 呼应文化中心地带的文学风潮, 却少有创立 呈现自身地域特点和文化气质文学流派的自觉, 这与 青海新文学历史根基薄弱、 经验积累欠丰厚有关。直 至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 “西部文学” 的倡导与实践风 生水起之时, 作为呼应, 青海文学界也适时开始倡导 “河湟文学” 的创作, 目的在于建构青海本土的乡土文 学形态, 这既是受到文化寻根和重新发现本土潮流的 启示, 更是依据当时青海文学以井石、 韩玉成、 轩锡明 等为代表一批本土作家表现河湟历史和风俗民情的 写作业已构成了令人瞩目的文学事实, “河湟文学” 概 念的提出可谓水到渠成。此后, “柴达木作家群” 或 “柴达木文学” 的提法也悄然浮出地表, 上世纪 50 年 代中期开始, 一批批拓荒者进入自然环境恶劣的柴达 木盆地, 他们忘我劳动、 无私奉献, 创造了一个个建设 的奇迹, 同时, 拓荒者个人命运的曲折, 以及人与自然 的冲突构成了一部极为丰富的、 引人深思的盆地开发 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书写柴达木的开发历史、 审 视拓荒者的心路历程、 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 成为青 海文学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 几代有盆地生活经验的 (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 院副院长、 教授 )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11
封面
共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