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搜索
全科互知
全科互知
2023年第10期 刊名题写: 蒋子龙 执 行 总 编 :慕朋举 主 编 :刘志成 常务副主编:林钊勤 副 主 编 :孙 荣 郝卡厚 张凌云 邓溪君 温瑞峰 全科互知
西部散文学会 微信公众平台 西部散文选刊 微信公众平台 主管 主办 出版 刊名题写 社长 常务副社长 常务副总编 副总编辑 社长助理 执行总编 名誉主编 主编 常务副主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编辑部副主任 编辑 法律顾问 编辑部电话 投稿邮箱 中国西部散文网网址 编辑部地址 邮编 发行 邮发代号 印刷 定价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 神州杂志社 西部散文学会 2023年10月25日出版 2023年第10期 总第136期 蒋子龙 赵焕军 刘建文 马宏光 孙世山 刘传锋 慕朋举 张中飞 白 才 王万里 刘志成 林钊勤 孙 荣 郝卡厚 张凌云 邓溪君 温瑞峰 高彩梅 李阳阳 陈小雨 刘 彬 王 甫 白光军 杨志明 董贵平 0477-8114797 xibusanwenxuankan@163.com http://www.cnxbsww.com 内蒙古东胜区伊煤路10号 煤炭大厦14楼1409室 017000 本刊发行部 2-871 鄂尔多斯日报印务中心 40.0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11-4461/I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9-5071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丰工商广登字20170023号 大 家 三木小记/5 梁 衡 阅读与写作/7 高洪波 槐树底下搭戏台/8 葛水平 太阳出来爬山坡/10 红 孩 实 力 国文先生的念想 ( 外二篇 ) /12 赵晏彪 地层百米下的拥抱/18 张 凯 张中飞的散文/22 张中飞 人物三记/32 崔子美 清晨, 静谧的红碱淖 ( 外一篇 ) /37 贺和平 对话石门石刻/39 严维佳 夜花园的星虫诗意/42 林旭华 董宝礼作品小辑 秋蝉高歌萦我怀/44 董宝礼 黄河人家: 冰清玉洁的家园情结/45 董宝礼 雨夜, 寻访鲁迅故居/47 董宝礼 千古一帝, 不仅是一个王朝的记忆/49 董宝礼 杜甫草堂, 一部流动的诗卷/54 董宝礼 八仙桌晚餐 “黑连长” 往事/56 郝卡厚 全科互知
本刊理事会 主 任: 慕朋举 大河套 ( 北京 ) 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副主任: 安 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协原副主席 武 洲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文联主席 高万泉 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 高置林 陕西地方铁路集运公司董事长 李秋生 鄂尔多斯千秋煤业集团董事长 呼延振国 鄂尔多斯钢铁协会会长 郝成刚 内蒙古御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永刚 上海建能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理 事: 杜红兵 内蒙古库布其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毕书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享浓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帅杰网络公司总经理 郝英杰 内蒙古亿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 智 内蒙古鄂尔多斯博华瓷砖专卖店经理 张 军 鄂尔多斯市昊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会仿 鄂尔多斯市汇鑫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顾 问: 蒋子龙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高洪波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吉狄马加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高凯明 中国书协会员 许 晨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熊育群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刘成章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闫 艳 内蒙古文联副主席 梁鸿鹰 《文艺报》 总编辑 王 海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高 伟 《中国作家》 原副主编 尚贵荣 内蒙古文联原副主席 满 全 内蒙古作协主席 高宝军 西藏自治区作协副主席 暖心的口袋公园 ( 外二篇 ) /59 王向军 为祖国庆生, 为煤炭人喝彩/66 白忠强 云杉和她的 “贡格尔草原” /68 王慧俊 一棵树的压力/73 周文兴 走过雨季/75 李泽军 竹语/76 李春燕 土壤之谜/77 王远普 “谏圣” 关龙逄/78 崔一平 父亲, 下一个春天再见/80 赵新平 娄权作品小辑 书房飞来小蜜蜂/83 娄 权 如梦如幻的理想/84 娄 权 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85 娄 权 花未全开月未圆/86 娄 权 10万加爆文的秘密/86 娄 权 爆款短视频的流量密码/87 娄 权 江南佳丽地/88 娄 权 天马星座 高家堡挂面高高挂/89 乔彩霞 逃逸/91 张 钰 太阳的颜色/93 雨中卟嗵 演唱会/95 黄张彤 农民母亲的唯一乐趣/96 向 明 父母和珍珠鸟/97 沈惠勤 奇迹的背后/98 胡 鑫 被遗忘的 “黄雪” /100 闫忠彪 展望2035年, 有幸生于华夏/102 罗 娟 当家深处/104 雷晓明 故乡浓浓的年味/106 卢国巧 旷野高歌 雾里草原 ( 外二篇 ) /107 卢国强 明月照天山/112 周 斌 全科互知
张 炜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周大新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柳建伟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黄亚洲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李存葆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关仁山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吴克敬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韩小蕙 光明日报副刊主编 史小溪 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 白 才 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 张中飞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温瑞峰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吴景娅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祁建青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孙 荣 西部散文学会常务副主席 李光彪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郭文涟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孤 岛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崔子美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刘 俊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丁耀西 西部散文学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叶小兵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蔡向升 北大原教授、 神木希文书院院长 顾 问 征订邮购启事 为了扩宽广大读者购买 《西部散文选 刊》 渠道, 编辑部决定开展邮购业务, 全年 或单期均可邮购。请需要购买刊物的读 者直接添加下面微信号 (支持微信支付) , 标注所需刊物的期数与数量邮寄地址, 我 部收到款项后即将刊物邮寄给您。单期 40元, 5本以上包邮。 邮购方式如下: 收款人姓名: 刘志成 编辑部地址: 内蒙古东胜区伊煤路煤 炭大厦1409室 电 话: 15547767722 微 信 号: 15547767722 烟火人间/114 张仙荣 对故乡桥的畅想/116 李晓东 守护水稻/117 徐连梅 宝贝, 宝贝/119 袁 成 扯一片流云做梯, 今夜去月上做客/120 孙晓松 古窑日记: 一起走过的日子/121 孙翠翠 时光拾穗 多彩的阿拉善思念/124 张瑞芳 关于油灯时代的记忆/127 贾海燕 难忘那个与心灵对白的雪晨/129 李守东 神木店塔二人台的 “前世今生” /131 曹 斌 阴天/133 张建平 毛主席给了我一个家/135 李振荣 “老邸” 其人其事/138 牛玉革 达拉特旗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小辑 巴彦淖尔去采风/140 王建忠 蓄积 “源头活水” , 助力高质量发展/142 吴得胜 郭鹏飞 感触/145 赵香莲 故乡的山杏树/146 邱 波 疫情笔记/148 何富荣 芳草清香/151 郝文昌 听父亲讲那过去的事情/152 郝二香 我的电影放映员生涯/154 韩成元 王冬荣的作品/156 王冬荣 点击文坛 爱的教育/157 释圣静 “三美” 名篇 《朗月润青云》 /158 南 坡 《江神子》 评析/160 雷克丑 全科互知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 物人相通, 世界是一 个有机体。所以才会见物思情, 由物及理; 才有艺术, 才有哲学, 才有朱子格物、 达摩面壁。其实, 我们不一 定行万里、 读万卷, 只要稍微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 它 就会对你微笑, 开示出一点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见一株桃树 本来, 这院里的树都是为美化环境而栽的, 有很 多碧桃, 只为看花, 不为结果。但今天从楼下路过时 竟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 我怀疑是园林人进货 时混进了一株真身。它像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 逃 脱了平时果园里整形、 压枝之类的管束, 身心舒畅, 红 果满枝头。龚自珍在 《病梅馆记》 里惋惜那些天真烂 漫的梅花, 被扭曲绑扎成奇形怪状的盆景, 大哭三日, 发誓要将它们全部松绑, 放归大地, 正是此意。 昨夜风雨, 桃子落了一地, 我随便捡起一颗便是 蜜汁横流, 尝了一口, 一下勾起小时候的山野记忆。 怕有半个多世纪没有邂逅过这种味道了。七分甜, 二 分酸, 还有一分难言说。因为平常吃的桃子都是商店 里买来的, 多是反季节的温室大桃, 就算是应季的桃 子, 也是未熟时就摘了下来, 留出了运输的时间, 等到 了你的嘴里, 白马非马, 已不是原来的味道。这桃子 经过化肥农药的变性, 加上路途遥远的疲劳, 还有冷 藏后的冻馁, 它在强颜欢笑, 以一个疲惫之身来满足 你的口腹之欲。只不过因为你没有尝过最本真的桃 子, 便以为它就是这个样子。而眼前的这一树桃, 既 不是供人赏花的碧桃, 也不是作为商品培养的肥桃。 它回归自然, 吸取泥土之香, 承受日月之华, 酿造出了 一颗颗真桃、 原桃。正当那些桃汁液饱满, 薄薄的皮 都快要被撑破时, 恰好来了一个幸运的我, 看到了它 们。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原来世界上的事物, 千好万好, 自然最好; 千变万 化, 美在一刹。最甜的瓜在地头, 最好吃的桃在树下, 蓦然回首忽相遇。 抬头看见一丛荆条 这是一个干部大院。我每天散步时要经过一个 小坡。坡顶上长满了凌霄、 迎春、 连翘、 樱花、 牡丹、 玉 兰, 都是些富贵之木。一年一年, 秋有红叶春有花, 一 团锦绣无尽时。 有一天, 我突然发现坡顶上还有一丛荆条树。它 黄褐色的枝干钻出地面, 紧紧地吸抓在坡塄上。叶扁 而薄, 花小而碎, 跻身在这些华木荣花之间显得很不 协调。让我吃惊的是它的枝条。按常规应该只有筷 子或者手指般粗细, 它却有一握之粗, 十分强壮。大 概是它特别能吃苦的山野基因突然遇到了水饱肥足 的条件, 便发育得格外硕壮。可惜它生错了地方, 这 个院里几乎没有人认识它。 荆条是一种最普通的野生灌木。八岁以前我生 长在农村, 放学后的一项任务就是上山割荆条。背回 三木小记 三木小记 文/梁 衡 梁 衡 神州 · 西部散文选刊 05 全科互知
家后连枝带叶弯成手臂粗、 半尺长的 “荆条把” , 晒干 备用。它枝细叶干, 木坚而韧, 是引火的好材料。放 入炉膛里再加上几铲子煤, 投进一根火柴, 拉几下风 箱, 就火苗狂舞, 呼呼有声。这时, 袅袅炊烟起, 饭菜 满院香, 是农家最享受的时刻。当然它还有其他用 途, 即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到屯粮的粮仓、 盖房的篱笆、 担土送肥的箩筐, 小至孩子们的背篓、 灶 台上插筷子用的插兜。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 就是充 当乡村教师手中的教鞭。它挺直细长, 无论是敲着黑 板认字还是敲哪个顽皮学生的脑壳, 都很应手。这都 因了它柔韧、 刚劲、 能伸能屈的个性。 后来, 在书里读到了 “负荆请罪” 这个成语, 对荆 条又有了新的认识。廉颇持功自傲, 与蔺相如争名斗 气。而相如则以国事为重, 处处屈身相让。这个 “三 家村” 里的故事只有两个人物和一个道具——荆条。 一日, 廉颇突然觉悟, 便背着一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 罪, 本是准备让对方用荆条抽身来解气的, 但这荆条 并没有派上用场。相如连忙将廉颇扶起, 宽容大度地 唱了一出将相和。荆条虽没有抽在廉颇的背上, 却抽 在了千万人的心上, 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痕。从 此, “负荆请罪” 成了谦诚自责、 光明磊落的象征。 我每天还是照旧走过这个斜坡去散步, 但是自从 发现了头顶上方的这丛荆条, 每过其下, 总有一种上 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味道, 会仰头向它行一个注 目礼, 有时还要发一会儿呆。散步的人们仍是围着那 些华贵的牡丹、 玉兰拍照留念, 少有人注意到这丛卑 微的荆条, 也叫不出它的名字。然而它劲枝挺立, 紫 花低垂, 静静立于华木之中, 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 却 因曾登临庙堂而益刚, 昂首坡上, 威仪四方。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 农村做饭或者盖房早已不用 荆条, 它的物质意义近于消失。但是自从司马迁将它 引入 《史记》 , 它便永久地留在了宦海中, 拷问着官德 人品。在它面前, 有的人自责清醒而独立, 有的人被 鞭落于尘埃, 落花流水而去。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 , 《爱莲说》 之后, 坊间又多爱莲花。我却独爱这荆条出 瘠贫而益增其坚, 入富贵而不改其韧, 柔条绕指可亲 可近, 长干如鞭威严自重。它来自山野, 以布衣之身 而执公卿之责; 它植根青史, 铜干铁枝尽显纯朴绵长 的古风。 小摊上的实心竹 人之爱竹, 爱其有节, 操守可持; 爱其皮坚, 守颜 自重; 爱其虚心, 纳言容人; 爱其色翠, 永葆青春; 爱其 身直, 刚正不阿。单竹一枝秀春色, 一片竹海有涛 声。可握管为笛, 奏升平之乐; 亦可揭竿而起, 抗强敌 暴政。竹之通人性, 盖草木之冠也。历来文人咏竹、 赞竹之作, 汗牛充栋, 难尽其敬畏之心、 爱怜之情。 一日逛街, 见竹一节, 拇指粗细, 三寸之长, 拈之 沉沉, 并不空心。问之为何物, 曰 “实心竹” , 不觉大 奇。向来说竹, “未出土时先有节, 便凌云去也无 心” 。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后来查资料才知 道, 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 在山间与他木竞争, 追探 阳光, 拔身比高, 为节省体量, 减少自重, 渐成空心。 为保结实, 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 遂成现在这个模 样。这就是达尔文说的, 万物总是向最完善处进化。 竹虽进化, 但它不忘初心, 留下了少许原始的实心之 竹, 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 它 逐渐显身于世。竹本有许多可爱之处, 现又加一实心 之奇, 不由人不动心。 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 类似人们手 中转的核桃、 玉件。但我觉得这节实心竹远比珠宝古 玩更珍贵。你想, 它为史前的孑遗之物, 体积虽小却 珍如恐龙。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个物种的进化史, 包 含了竹子的前世今生。我取一根在手, 润滑清凉, 抚 之如玉, 嗅之如兰, 古意悠远, 初心依旧, 色泽照人, 于 是买了几支。我和摊主说, 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 可 依竹之虚实两性, 于其身刻两行字: 虚心待人人人归, 实心做事事事成。 如此, 游人买去, 无论做纪念品还是赠送大小人 物、 政商民等, 皆合口味。一握在手把玩乾坤, 滋养精 神, 定能增价十倍。摊主听了, 喜不自禁。 我说: “待明年再来, 买你的有字之竹。 ” ——选自2023年8月15日 《光明日报》 神州 · 西部散文选刊 06 全科互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是提升自己的渠 道, 而写作则是一个人展示精神世界的特殊方式。作 为一个为孩子写作的作家, 我的主要写作方向是儿童 诗、 童话和散文, 也撰写过理论方面的儿童文学史和 很多图画书。我创作的作品挺多, 如果不算图画书的 话, 像 《快乐小猪波波飞》 , 大概有五六十本, 那么其他 的书加起来应该有八九十册。 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我觉得至今还没有写出来。 比较满意的就是 《鱼灯》 , 这本书是柳袁照老师写的导 读, 他的导读写得非常有水平, 准确和形象, 很好地解 析了我若干的作品, 无论是诗歌、 散文, 还是童话作 品, 他都有非常精准的评价: 比如他说我的作品中洋 溢着正气与智慧, 善良与浪漫, 各种年纪的少年人、 中 年人、 老年人都在不经意间得到启迪, 在淳朴的境界 中, 被感染、 被感化。虽然至今还没有见过他, 但是我 非常感谢他对我这些作品的评价。 关于我童年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 我可以告诉 朋友们,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 《吹牛大王历险记》 , 又 叫 《敏豪森伯爵奇遇记》 。这实际上是一本德国的民 间童话集, 有传奇经历的吹牛大王的故事, 讲述他各 种各样有意思的人生经历, 充满想象力和幽默感。我 为什么喜欢呢?我觉得在那个时候满足了我一个小 孩子对想象力的一种渴求, 想象力像马一样可以无休 止地奔向天边, 而 《吹牛大王历险记》 正是一匹驰骋我 幻想里的特殊的马。举个小例子, 比如吹牛大王去打 猎, 看见有一头鹿, 他突然发现没有子弹了, 嘴里正好 吃着樱桃, 吃完之后就把核拿出来当作子弹装进了霰 弹枪里, 瞄准这头鹿开了一枪, 鹿没有被打死逃跑了, 一年之后, 他又来到这片森林里再打鹿, 突然发现有 一头鹿头上长着一棵樱桃树, 结满了甜蜜的樱桃, 于 是他说: “我不但猎到了鹿, 吃到鹿肉, 还吃到美味的 樱桃。 ” 这种想象力是不是很独特、 很好玩?现在这本 书我估计同年龄的小孩子也会很喜欢。 那么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呢? 我觉得当时我写作文的苦恼应该是词汇比较少吧, 但 是苦恼其实不多, 我写作文挺快的。然而最苦恼的是 有一次二年级的时候, 老师让我们写诗, 我们所有同 学都写不出诗来, 也不懂诗, 然后老师吓唬我们说: “如果你们写不出一首诗, 就不 能回家吃晚饭。 ” 大家就绞尽脑 汁写一种特殊的叫 “诗” 的很古 怪的作文, 给我留下一种童年 恐怖的记忆, 尽管我后来成为 一个儿童诗人, 甚至两次出任 《诗刊》 的主编。而且我现在发 现好多小学校里诗歌教育特别 广泛, 孩子们写的诗也特别特 别好, 具有童心童趣, 所以我很 羡慕在拥有诗歌写作自由的这 个年代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们, 更感谢用诗意、 用诗歌的韵 律、 创作规律辅导孩子们的老师们。 关于阅读的锦囊, 建议是有好的句子抄一下, 因 为古人说: “诗有佳句照眼明。 ” 当你阅读的时候, 肯定 有觉得非常好的句子, 自己怎么写不出来, 那你不妨 用小本子把它摘录一下,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这种好 的句子积攒多了, 好比打仗的子弹多了, 不至于什么 东西都没有, 写不出来。还有我看书的时候, 如果有 一个好的篇章, 我会下意识地把它折一页, 或者拿个 书签夹起来, 到一定的时候, 常读、 常翻、 常新, 这是我 个人的一种阅读习惯。 至于写作有什么高招, 我觉得其实也没高招, 就 是 “三勤” 。哪 “三勤” 呢?勤动笔、 勤读书, 还有勤观 察, 观察你周围的人、 事, 以及植物、 动物, 这样有了 “三勤” , 你肯定就会有写作的一种特殊的动力。我在 《鱼灯》 这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寄语, 这是印在书上 的我的话: “从小培养文化味蕾, 长大方能文化自信, 在阅读中提升自己, 为未来贮备诗情。 ” 那么, 提升自己写作的关键能力是什么?其实要 说一个字就是 “爱” , 要说两个字就是 “热爱” , 热爱生 活, 热爱自然, 热爱周围的一切, 尤其是你身边的人, 你的亲人、 朋友、 同学, 广而言之是你的家乡、 你的祖 国, 就像冰心说过: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 拥有这种情 感的读者和作者, 你肯定会有一种无尽的写作资源。 ——选自2023年8月15日 《新民晚报》 阅读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 文 文 / / 高洪波 高洪波 神州 · 西部散文选刊 07 全科互知
有多少个村庄, 就有多少座戏台。 戏台, 是一个村庄最重要的场所, 显赫地坐在视 觉的高处, 与四周简陋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与 日常重复的劳动生活划分开的区域, 会生出许多激动 人心的画面。 农村人对戏台真是太热爱了, 他们把唱戏看作是 村庄的脸面, 村庄的荣光。一年能开上两台戏, 庄稼 汉外出走动那得挺起胸脯仰起脸。 戏台, 拢着几千年中国人的梦想。 “演朝野奇闻兴 废输赢可鉴, 唱古今人物是非曲直当资。 ” 大幕二幕打 开, 活生生的历史开合在人间的戏台上。都知道是 假, 可观众偏偏喜欢。一场戏的开演, 让人联想到一 日又一日的生活与反复呈现的乡村季节, 戏台连着庄 稼人过日子的心心念念。那一刻, 丢下焦苦, 放下农 事, 美美地望上一眼, 望过去, 也就望见了虚虚幻幻的 来日方长。 我见过山西省万荣县孤山脚下的北宋石碑, 碑上 记录着民间集资建造的最早的戏曲舞台。戏台, 北宋 叫 “舞亭” “乐楼” , 在大都市汴京, 还被称作 “勾栏” “瓦 舍” “乐棚” 。中国现存的12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 山 西古戏台号称中国古建、 北方戏曲 “活的历史” 。 山西历史上有过 6 次大移民, 据史载, 明初从山 西迁民, 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 都要先集中 到洪洞县广济寺。明朝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 “发给凭照、 川资” , 而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据说, 当 时是按照 “四家之口留一、 六家之口留二、 八家之口留 三” 的比例从山西向全国各地迁移。 生如浮萍, 远方锯齿一样锯割着离乡人的心。为 了忘却苦难、 对抗苦难, 娱乐吧, 大概真是上天之旨, 一方人又养了一方戏剧。 移民不惮万里跋涉、 离乡背井、 身处异地, 面对与 出生地区迥异的方言、 风俗习惯, 在精神上急需一种 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家乡戏” 作为当时非常重要 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 自然也被带到了迁徙地。 “音随 地改” , 外乡人生根落地, 随着时间流逝, 逐步形成了 具有地方韵味的杂交戏剧。 移民中不仅有普通农民, 也有工商业者和手工业 者。一旦站稳脚跟, 有钱人便开始修建家乡会馆, 会 馆是一地同籍人士的寓居汇聚之所, 是同乡人复制乡 井氛围的一种组织, 主要有行业会馆和移民会馆两大 类。对于许多移民来说, 移民会馆是他们联络乡谊、 共祀乡土的纽带, 是从事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会馆 重要的文化活动就是唱戏。 星光的闪烁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 一刻, 出门的人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 望着乡 戏, 听着乡音, 看着老树横杈上落着一层来看戏的乌 槐树底下搭戏台 槐树底下搭戏台 文 文/ /葛水平 葛水平 神州 · 西部散文选刊 08 全科互知
鸦, 那眼泪便一次次地滴落在胸口。 乡村的戏台经历了完整的嬗变过程, 它成为热闹 的中心, 于平淡平常之中系着撕心裂胆、 揪肠挂肚的 乡情。 要说什么地方最能体现乡村的味道, 肯定是戏 台。 一年中最值得记住的喜庆是从秋收后的锣鼓声 开始的。秋罢, 粮食丰收了, 一台戏水到渠成。只要 唱戏了, 生活就进入了最饱满最恣意的时刻。很多人 你平常想不起来, 在你就要将他忘掉的时候, 一转身 却和他在戏台下碰面了。舞台是一扇窗户, 如果你是 演员, 你可以由此而向外观望。舞台是四维空间, 如 果你是观众, 它是你观望过往和现实的途径。台上锣 鼓家伙一响, 台下黑乎乎清一色核桃皮般的脸上, 会 漾开一片十八岁的春光。 走到天涯海角的家乡人, 到了过会的节点上, 再 忙也要找一个借口, 回乡看戏去。 “回乡看戏” , 啥时候 念着了, 心会吊在腔子里咣咣响。 “六七步九州四海, 三五人万马千军。 ” 四个龙套, 一个主将, 舞台上转一个圈就一下从长安北上出了雁 门关。戏剧脸谱也好看, 来源于生活, 也是生活的概 括。生活中晒得漆黑、 吓得煞白、 臊得通红、 病得焦黄 的人脸, 被勾勒、 放大、 夸张, 成了戏剧的脸谱。关羽 的丹凤眼卧蚕眉、 张飞的豹头环眼、 赵匡胤的面如重 枣、 媒婆嘴角那一颗超级大痦子等, 夸张着人们的趣 味。 从前的舞台上没有麦克, 声音不装饰, 将自身当 作舞台的一部分, 尽量让音乐从人烟当中响起, 那热 闹嘈乱到极致。现在不是了, 变幻无穷的灯光让戏剧 成为声光电的世界。 在乡村, 深秋一场戏结束后, 冬天才真正开始。 村庄成了麻雀的世界, 它们把饥饿和焦躁嚷嚷得满世 界都知道。冬天里的乡村就像黑白电影, 而人们在黑 白世界里, 想着明年春来的第一场戏。 女人们冬天里看不得男人闲着, 日常生活中会施 以他们一些小惩罚。女人们总喜欢制造一些生活的 叽噪打闹, 喜欢在冬天里交出眼眶中的泪水。女人喜 欢把戏说和现实比较, 喜欢冲击感官亦打动心灵的 戏。戏让她们更有远见也更懂得生存的智慧。几场 戏看过, 人生历练的真相所知越多, 女人就越显灵动。 记得有一年麦黄时节, 山外我姑姑家的女儿爱苗 进山里来看我。我和爱苗胳膊上挂了丝巾当水袖, 两 个人在炕上对唱 《断桥》 , 小奶奶坐在对面炕上咧开嘴 笑, 细碎的阳光紧贴在她的头发上闪着光辉, 她的眼 睛随着我们的表演渐渐湿润。 人这一辈子有多少人事可以入戏?戏剧人生, 人 生戏剧, 它就埋伏在村庄那头, 随时可能扑向我们。 乡下飘着粮食成熟的味道, 我总是在乡下才会认 清自己。在乡下, 我的反省与幻想绝佳, 舞台上生动 的时光加深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眷恋。 “姐儿哪门前一棵槐, 槐树底下搭戏台, 前晌唱的 梁山伯, 后晌又唱祝英台。门槛高, 金莲小, 三跷两跷 闪坏奴的腰, 活活跌一跤……” 一台戏就是一个季节的驿站。庄稼人从大地深 处直起身子, 暮色斑驳迷幻, 在看见戏台的刹那, 所有 人的心变得澄明如镜。生命充满了生与死、 爱与恨, 充满感知又处在未知。生存之外, 精神在循迹攀升。 一台戏结束后, 庄稼人便找到了白天与夜晚交替的节 奏和韵律, 找到纾解、 释放、 安稳, 然后进入周而复始 的劳动之境。 ——选自2023年8月15日 《光明日报》 神州 · 西部散文选刊 09 全科互知
朋友清晨给我发来几张照片, 说他在东海普陀山 上呢。不用多说, 照片里几乎都是日出东方的景象。 我告诉他, 儿时我最怕看日出了。这倒不是不喜欢早 起上学, 而是冬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到二三里地 远的农场果园去搂树叶, 不然家里的小山羊就要挨 饿。朋友有点怨气道, 你就不会说两句赞美日出的话 吗?我扑哧笑了, 说谁让我的情商这么低哩! 我从小生活在北京东郊, 那里是真正的平原。我 最早知道的山是喜马拉雅山, 具体那山有多高从来都 不知道。假如小伙伴抬杠较起真儿来, 问世界上什么 最高, 我一句 “老天爷最高” 就能把他们压下去。我最 早去的山, 是北京香山。北京香山海拔并不高, 只因 那里距离北京城近, 风景好, 又有很多的名人、 领导人 在那里居住生活过无疑就让人多了几分神秘和向 往。香山我去过多次, 最高峰鬼见愁只上去过一回。 记得1990年, 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结束后, 单位特意 让我带着亚运会十几名啦啦队队员到香山旅游。这 几个月的集训、 观看比赛, 使我们每个人都累得筋疲 力尽。爬香山实在爬不动, 我们只好在双清别墅附近 休息, 然后就打算下山吃饭。这时, 我看到一个年近 六十多岁的大爷, 他拄着拐杖, 气喘吁吁地在石头上 歇息。我问:大爷, 您老也大早起来爬香山啊?大爷见 我和他打招呼, 喘了口气说, 对呀, 太阳刚出来我就从 城里坐公交车过来了。想着, 趁身子骨还硬朗, 看能 不能登上鬼见愁。结果, 走到这里发现气不够使, 只 好歇会儿。我递给老人一瓶矿泉水, 老人婉谢, 说他 自己带着一玻璃瓶子茶水呢。说着, 老人从布口袋里 拿出一个大罐头瓶子, 里边泡着浓浓的茉莉花茶。 与老人攀谈中得知, 他十七八岁就到北大荒支 边, 后来分配到一家大型国企, 他工作努力, 善于科 研, 带着车间工人曾经获得过部级先进集体。前两 年, 在一次支援郊区乡镇企业途中, 不幸在山路上发 生车祸。好在他伤在后背, 没要命, 但再也不能回车 间干活了。厂领导曾说, 让他挂名当车间副主任, 可 以不干活, 协助主任指挥就行了。可他不干, 他说他 从兵团到工厂, 不论是当排长还是当班长车间副主 任, 他始终和战友工友起劳动, 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 官我说, 禅宗的寺庙里, 不论是主持还是一般僧人, 都 要参加垦荒种地, 他们把这种集体劳动形式叫 “出 坡” 。像您这种带头干的领导, 就叫坡头” 。老人听了 我的话, 一笑, 说我哪是什么官, 在生产单位, 你不带 头干, 就没人服你。我说, 您说的是, 在村里, 我父亲 也是这样, 他当一辈子头儿, 一直没有脱离生产。 我没有问老人的名字。老人告诉我, 他今天来香 山, 爬山只是个形式, 他就是想看看自己究竟能有多 大的极限。我问, 难不成您还想带头干点什么?老人 太阳出来爬山坡 太阳出来爬山坡 文 文/ /红 孩 红 孩 神州 · 西部散文选刊 10 全科互知
封面
共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