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搜索
全科互知
全科互知
2022年6月 第6期 总第71期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 主管单位: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编辑部 主 编:石立民 执行主编兼编辑部主任:黄珍平 编辑部副主任:刘 华 编 辑:陆顺演 朱晓灿 罗小荧 周彩珍 蒋素利 特约美编:杨 阳 责任技编:蒋 媛 地 址:广西南宁市鲤湾路8号 邮政编码:530022 编辑部电话:0771-5877925 5865557 投稿邮箱:zxxktjxyj@sina.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1400/G4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6-1421 邮发代号:48-179 银行账号:5501014210003602 开 户 行:中国民生银行南宁分行营业部 户 名: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Contents 目次 课堂评论 1 如何理解“语文实践”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22年版 )》 的解读 黄 伟 课堂研究 7 数学教育领域APOS理论的应用研究:议题、方法 与启示 王 越,何声清 11 “双减”背景下对数学解题教学的思考 邢成云,费祯红 课堂聚焦 教材教法 15 多元表征理论下“逼近”内容的教材理解 丁益民 教学设计 18 STEAM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拓展课教学探究 ——以“曲线缝合:以‘直’造‘曲’”为例 赵千惠,张维忠 课堂新探 25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预测策略教学探究 郭跃辉 全科互知
印刷: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印刷厂 发行: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订阅: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编辑部 定价:11.00元 刊训 立足课堂,面向教学; 立足纸媒,面向多媒; 立足当代,面向未来; 立足全国,面向世界。 本刊声明: ·本刊倡导原创,拒绝抄袭、剽窃及 其他侵权行为,作者文责自负,本刊概不 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本刊对采用稿件有文字上的删改 权,不同意删改者,请于来稿中声明。 ·凡本刊录用的稿件,如无特别声 明,即视为作者同意授权本刊对其作品行 使网络传播、汇编出版等再使用的权利; 本刊按规定向作者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 各项权利的报酬。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 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 《中 国基础教育期刊文献总库》及CNKI系列数 据库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 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评 价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 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 当处理。 ·来稿不退,三个月未收到录用通知 者可自行处理,本刊不再另行通知。 本刊微信公众号:搜索微信号“zxxktjxyj” 或“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或扫一扫微信 二维码: 30 文言文教学中关系思维的培养探析 ——以《兼爱》的教学为例 许三珍 36 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曹江峰,徐泽林 40 数学育人理念引领下的数学解题教学 ——以“导数的综合应用”复习课为例 林 琪 44 基于学科理解的深度学习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张克龙 48 “互联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以软陶美术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为例 徐 瑛,叶 青 专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53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探究 罗永华 58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探索 ——以“SMART HOMES TO MAKE LIFE EASIER” 一文教学为例 刘利芬 64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 ——以虚拟语气 ( if句型 ) 教学为例 江惜娟 课堂内外 68 乡村小规模学校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对策 吴朝晖 全科互知
2022年第6期 总第71期 【 课堂评论 】 如何理解“语文实践”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22年版 )》的解读 黄 伟 (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 【 摘 要 】 “实践”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22年版)》的高频词,成为语文课程改革与创新 的一大亮点。实践一词本身具有宏大丰厚的哲学内涵,厘清实践的内涵、特性与类型对语文实践富有启 迪与指导意义。语文实践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22年版)》也具有丰富的内涵:指向语文基本 性质、指向语文运用能力、指向语文学习方式、指向教师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语 文实践,是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语文实践有无 限广阔的空间,有丰富多样的路径和形态,但不可泛化与滥用。就课堂教学而论,语文实践的核心是训 练,鄙弃语文基本训练可能会把语文教学引入歧途。 【 关键词 】 实践;语文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22年版 ) ;新课标解读 【 作者简介 】 黄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基金项目 】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重大课题“学科育人视角下‘新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 A/2021/07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22年版 )》 ( 以下 简称“新课标”) 的颁布,是语文课程发展史上的 一件大事,代表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起点与 再出发。新课标不仅实现了对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 内容的重建,同时也对语文教育中许多命题和概念 赋予了新内涵并给予全新诠释。 “语文实践”这一 概念从来没有像新课标那样得到如此重视, “实 践”概念在 200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及 15 次,在 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及 19 次,新课标则提及 41次。这一重大变化,值得我们思考、重视和研究。 一、实践与语文实践 实践,是一个宏大丰厚的哲学概念,一般可理 解为: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然、社会和自我进 行改造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 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 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 [ 1 ] 517马克思 指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 2 ]56 列宁 说: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 和基本的观点。 ” [ 3 ] 134人的活动、生活的本质都是改 变外部世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在改造外部世 界的过程中改变自我。语文实践,当然是实践的一 部分,但它是特殊的子项,因为语文实践是学科实 践,具体到学校教育的语境中,语文实践又是语文 课程实践,再具体一点说,是指语文学科中的课程 与教学实践,其核心是学习实践活动。因此,语文 实践是指向改造自身的学科实践,即凭借语文学科 知识进行的关乎身心的各种教学活动,用来实现学 生语文素养的优化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此看重实践,是因为实践具 有如下四个特性:一是实践彰显着人的生命活动。 实践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 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与动物、植物的区别在 于,人具有理性, “人的活动不在于他的植物性的 活动 (营养、生长等) ,也不在于他的动物性的活 动 (感觉等) 。人的活动乃在于他的灵魂的合乎逻 各斯 (理性) 的活动与实践” [ 4 ]21。费尔巴哈认为, 1 全科互知
2022年第6期 总第71期 与动物的单一生活所不同的是, “人却既有内在生 活,又有外在生活。人的内在生活,是对他的类、 他的本质发生关系的生活” [ 5 ] 26。实践不仅让人在体 格上发展为人,也在精神上发展为人。二是实践体 现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一方面,实践表现出主体 能动性。人类实践活动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对象化, 人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其主体性和能动性。另 一方面,实践表现出客体性,主体性不能脱离客体 而独存。实践活动虽然张扬着人的主体性、能动 性,实践受客体制约并对客体产生作用。实践活动 的“前提”和“条件” ,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方 面,二者缺一不可。三是实践联结个人与社会,构 成了个人与社会关联的中介。人与社会的联系即实 践本身,也只有通过实践来实现。人既不能在自然 之外,也不能脱离社会而自处。人的活动根本上是 社会活动,反之,社会也因人的实践活动而得以发 展。四是实践改造着人类的自然性也创造着人类的 文化性,并使之统一。人是自然之子,而实践既是 对自然性的肯定,也是对自然性的超越,即实践把 人从自然性中解放出来,提升到文化性的高度。马 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所展现的四个维度,彰显着人 的生命活动特性、体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性、连结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中介性、指向人类自然性和文化 性相结合的历史过程性,完整地构建了人与动物、 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清晰地 体现着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实践发展的动力、实践 能力和实践过程的最终归宿。 [ 6 ] 这四个特性对语文实践具有启迪价值。实践的 生命性表明,语文学科实践要以生为本、以生命的 浸入和发展为最高原则;实践的主客体统一性告诉 我们,语文实践既要发扬学生实践的主体性,也要 注重实践对象与实践主体的匹配性,二者统一才能 达成理想的语文实践;实践的中介性要求我们,语 文实践主要以社会情境为载体和纽带,由此培养学 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实践的文化超越性则指导 我们,语文实践如何提升学生的素养,即如何从自 然人通过文化实践成为文化人,如何逐渐脱离动物 性,从而走向人性与精神的高地。当我们在语文学 科领域开展课程与教学实践时,完全可以从马克思 主义实践哲学那里获得丰富的灵感和宏阔的视野。 实践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实 践从理性自觉的程度看可分为:盲目性实践、规划 性实践、探索性实践、创新性实践。所谓盲目性实 践即非理性实践,盲从性、无目的、本能化是其重 要特征;规划性实践,即在已有目标的指导下按照 计划 (法规、政策、纲要、指南等) 开展实践,这 类实践的特征是目的性强,实践的方式和对象都有 明确的安排;探索性实践,是指实践指向求知世 界,世界是无限的,认知是有限的,而实践则可将 认知的有限无穷接近于世界的无限;创新性实践, 是指实践不仅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精神财 富,还对已有创造的不断否定与超越。从主体参与 的规模看可分为:群体实践、团体实践、个体实 践。群体实践是全社会的实践,大规模的实践;团 体实践是专业组织、专业取向的实践;个体实践是 每个人的独立实践。从实践的目的看可分为:改造 自然的实践、改造社会的实践、改造自身的实践。 改造自然的实践是生存之需要;改造社会的实践是 发展之需要;改造自身的实践则是实践主体与实践 对象统一的和谐性之需要。 当然,还有其他视角的划分,但上面的类型划 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富有指导意义。第一,语文实 践要审视理性自觉的程度。语文实践主要表现为规 划性实践,语文实践是课程实践,它既表现出规划 性的特点,也表现出其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诉求。一 方面,它要遵从教育目标、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 要求,同时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 面,语文实践还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虽然不一定像科学家、专家那样对语言规律有新的 发现、对语言知识有新的创制,但对自我的语言运 用和语言建构通过语言实践而不断有所发现和创 新。第二,语文实践是团体实践和个体实践,其作 为语文课程基本的实施方式,具有很强的团体性和 专业取向性,它常常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就某个问 题或主题或任务开展实践,同时也要突出其个体性 特征,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实践的主体性 (如 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等) 。第三, 语文实践的目的是改造自身、发展自身。语文实践 可以指向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改造,但它不像人类 社会实践那样以改变自然、改造社会以符合人类自 身需要为目的,而是把自然实践和社会实践作为实 现自我发展的方式和途径,语文实践是用语文的方 式来实践,同时通过实践使人成为“语文人” ,达 到以文化人、学科育人的目的。 2 全科互知
2022年第6期 总第71期 二、新课标关于“实践”论述的内涵与分类 研读新课标关于“实践”的论述,有以下几 类,各有不同的内涵。 ( 一 ) 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新课标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 7 ] 1这一语 文课程的定性是对新世纪以来语文课程标准的继承 和发展,200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 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 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 践。 ”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给语文课程明 确了定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 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稍做比较,可以看出,新 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义更加严谨,突出了语文课程 的“国家意识” 。但在变化发展中,有一个基本的 元素没变,那就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可以 说, “实践性”与“综合性”一道成为语文课程的 基本属性。为什么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呢?第一,语文的核心要素是语言,而语言是实践 的,语言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产生又用于生活 实践和社会实践,其他学科也有实践性,但没有哪 一门学科像语文学科与实践交融得这么密切和深 刻。第二,课程具有实践性,语文学科和语文课程 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是理论,是理论研究的 对象和产物,而语文课程则必须通向实践,没有实 施的课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课程的目的就要落 实在教育实践中。 ( 二 ) 实践是语文学习的主线和主要方式 新课标指出: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 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 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 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 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 蕴。 ” [ 7 ] 1语文实践的核心是语言实践,通过语言实 践可以直接通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而促成学生 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 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类学习活动,便 是语文实践的主要载体和教学活动的主线,所以,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强调: “以促进学生核心 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 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 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 [ 7 ] 2“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 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 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 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 习任务群。 ” [ 7 ] 2语文实践的思想已成共识,在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特别强调: “语文学科核心素 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 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 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 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 与理解’四个方面。 ” [ 8 ] 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 出了其实践内容,新课标在这一方面无疑继承了高 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了义务教育与高中教 育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语文实践不仅是养成语文核心素养的主线,也 是获得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能力的主要方式。新课 标在关于“梳理与探究”模块教学指出: “学习组 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 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 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 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 究所得。 ” [ 7 ] 11因此,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 比如,关于整本书阅读,要“设计、组织多样的语 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 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 分享阅读经验” [ 7 ] 33。这里列举的仅仅是整体书阅 读实践活动的几种常见形式,事实上,语文实践活 动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异彩纷呈。 “识字与写字、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模块 的教学,其语文活动方式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 性,由此呈现出语文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样态。 ( 三 ) 实践能力是语文能力中的重要能力 语文学习最为关键的是能力的获得,语文实践 能力则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新课标在其 “总目标”中指出:语文学习要“关心社会文化生 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 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 识 。 感 受 多 样 文 化 , 吸 收 人 类 优 秀 文 化 的 精 3 全科互知
2022年第6期 总第71期 华” [ 7 ] 6。这里主要谈论的是在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 实践能力。语文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的联系最为 广泛和紧密,语文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 有,语文学习就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 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果说,在总目标中,明确 了语文实践能力必须到实践中去,那么在“跨学科 学习”模块中,则进一步阐明了语文应该获得哪些 语文能力。跨学科学习“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 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 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 力” [ 7 ] 34。显然, “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诸 多能力便是语文实践能力。当然,语文实践能力远 不止这些,仅跨学科学习而言,新课标强调: “要 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 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注 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 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 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7 ] 36这里,问 题探究、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解决实际问 题都可理解为语文实践能力。到底哪些能力属于语 文实践能力,有待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四) 在教学实践中增强教学智慧是教师专业 发展的基本路径 在游泳中学游泳不仅适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也适用于教师的语文教学。新课标对教学研究和教 师培训也提出了要求,强调“立足教学实践,提高 教研水平” : “语文教师要勇于面对课程实施过程中 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实施和 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立足学情,因地 制宜,以研究的态度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提高教 学研究水平。要注意收集、借鉴优秀课例,在观摩 和 反 思 中 增 强 自 己 的 实 践 智 慧 , 提 高 教 学 能 力。 ” [ 7 ] 55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 研究,以提高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修养和能力,这 里“实践智慧”中的“实践”显然是指教师的教学 活动。 总而言之, “实践”是新课标的高频词,也是 最亮眼的关键词,很大程度上只要理解了语文实 践,也就从根本上理解了新课标的精神。但是,在 四十多次的频繁使用中,其内涵和外延并不一致, 有时指向语文性质,有时指向语文学习方式,有时 指向语文运用能力,有时还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 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施中加以关注。通过以上梳 理,我们大体知晓它的意涵和语境,但它深刻的含 义和必将引发的教学观念与行为的改革创新,则需 要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领悟和把握。需要注意的 是:实践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多维指向,很容易 变成硕大无朋的“框” ,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如果 这样,恰是对语文实践的泛化和消解。 三、语文实践的延展性与独特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 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从目的上看,语言建构和思维 发展是基础和核心;从时空上看,课堂是语文实践 最重要的场域;从行为上看,教学是语文实践的主 要形态。语文实践从一般意义上可以有宽泛的理 解,即语文行为、语文生活、语文交际,凡是凭借 语言进行活动的人的行为皆可称为语文实践。回到 语文课程实施的语境上,不可将实践泛化、标签化 以致滥用和乱用, “实践不能盲目地展开而必须要 体现出学科性——既包括该学科独有的部分,如学 科内容、学科核心观念、学科思想方法等,也包括 在实践推进的过程中必定会突破本学科的边界,涉 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跨学科共通的范式和概念 等” [ 9 ]。语文实践,既要看到它无比宽广的延展 性,也要看到它学科领域的独特性。 ( 一 ) 语文实践的延展性 有研究者从“广度、宽度、厚度”三个维度论 述了语文教育的延展性,足可用来说明语文实践如 何在多层立体和纵横时空中展开。 1.语文学习实践的广度——全息兼容的广延性 从语文学习资源看,不光语文课本、工具书是 学习资源,其他图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 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甚至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以及家庭、校园、社区都 可成为重要的语文学习场所。从语文学习内容看, 传统文化、异域文化、风俗民情、家事国事、日常 生活等都可成为学习内容。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 伴随着人的活动的各个方面,或者说,各种实践活 动都能成为语文学习的渠道。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 习内容也直接影响学习方式,异彩纷呈的学习资源 和内容,也必然配之以相应的方式和策略,可以通 过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等课外 4 全科互知
2022年第6期 总第71期 活动学习语文,也可以通过参观、调查、访谈、考 察探究等具体实践活动学习语文,还可以与师友、 同学、伙伴的交谈交流中学语文,等等。 2.语文学习实践的长度——伴随人生的终身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并非从进校开始,亦非因离校 而结束。从牙牙学语到人生诀别,语文的学习实践 活动与人的生命相始终,贯穿人生全过程。无论是 进校之前还是毕业之后,语文学习一刻也没有停止 过。但是,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语文学习和语文 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匀速前行的,而是伴随生命成长 波澜起伏,呈现出阶段性、高峰期和持续性,即伴 随人在发育、成长中心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 程度的语言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这种变化的心理结构和相应的语文水平又是语文 再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 实践的阶段性、连续性 (衔接性) 和发展性。不同 的人生阶段应该对应不同的语文实践目标与要求, 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了解并掌握学生语文 学习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才可为语文学科教育找到 契机和入口;了解并掌握学生发展的持续性特点, 才会懂得什么是基础教育,并由此指导、启示学 生的发展方向。 3.语文学习实践的深度——化育人格的修身性 卡西尔认为,语言处于人类精神活动的焦点地 位,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实体。通过语 言可以走向人类心灵所有的领域。 [ 10 ]10纵深考察语 文学习对学习主体的作用,可以分为四个境域:一 是初步感知、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以满足日常生 活、交际、交流的基本需要,随着听说读写能力的 不断提高,这种交际、交流的层面也在不断扩大; 二是凭借语言文字进入人类文明殿堂,认知、摄取 人类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成果,从而拓宽视野,增 长智慧,获得超越“自然力”的“人力”——“知 识力” ;三是在人类文明的殿堂里,在语言文化— 历史的、现实的对话等实践中,反省、审视以至把 握自己的人生定位、生活价值和生存方式;四是在 语言文化中潜泳吐纳,让人性充盈圆融,精神审美 超脱,灵魂自由徜徉。此时的语言实践过程已成为 精神享受的一种状态, “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 前二者可称之为“使用”语文,后二者可称之为 “享用”语文,在语文的学用中实现“道德人生” 和“审美人生”的大境界。 考察语文学习实践的三个维度,启发我们从三 个维度展开语文教育实践:相应地,语文教育实践 也应在三个维度上展开。语文教育实践应有它的广 度——课内课外结合、跨学科整合、校内校外联 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融合、传统有益的学习方 式与现代学习技术手段统合,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 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语文教育实践还应有它的长 度——融入学生已有的和课外的学习经验、人生体 验,关切生命成长、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关注 未来发展的潜质与方向,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语 文能力的发展和人生成长打好基础、确立坐标、蓄 足后劲。语文教育实践更应有它的深度——注重知 识和能力的迁移,注重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中的人 性养成,注重智力、能力、情感培养过程中的人格 提升。语文教育实践应努力寻求这三个维度的功能 互补,协同共效。建立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语文教育 实践的价值追求,应是充溢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大 语文实践观” 。 [ 11 ] ( 二 ) 语文实践的独特性 尽管语文实践可以在最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展 开,但具体到语文教学则主要发生在课堂。语文实 践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它不同于生活实践、社会实 践、生产实践,更表现在其实践的方式、目的和场 景的独特性。从实践的目的来说,它不是为了改造 自然和社会,而是为了改造人自身——具体地说, 实现实践者自身精神和能力发展;从实践的场域 看,它实践的场景主要不在自然界、社会和家庭, 而在学校、课堂,尽管大千世界、万象社会、纷繁 生活都应该是它实践的基地,但语文课程中的实践 大多是“实习性”实践、拟真性实践;从实践的方 式看,它常常表现为师生共同实践和学生个体实践 的互动与统合。简言之,学校教育语境中的语文实 践主要发生在课堂,是课堂上的听、说、读、写、 议、辩、交流、讨论、角色扮演、操作尝试、问题 探究、展示分享,等等。课堂上的语文实践活动离 不开教师指导,因而,课堂内的语文实践则更多表 现为“训练” :教师训,即有方法、有程序、有组 织地指导;学生练,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与组织下进 行尝试、体验、实操、历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 教学改革要继承和发展优良的教学传统与有效 的教学经验。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三主四式导 读法”阅读教学模式是语文训练的代表。钱梦龙先 5 全科互知
2022年第6期 总第71期 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 理论基础,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学 过程中特别重视落实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 的听、说、读、写训练。 [ 12 ]魏书生先生的“自读教 学模式”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 结”为教学的六个基本程序,把训练学生的自学能 力作为主要目标,同样获得了非凡的成效。 [ 13 ]洪镇 涛先生的“语感阅读教学模式” ,以语感实践为基 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去感受语言材料和运 用语言,多读、多听、多写、多练,变研究语言为 语言学习实践,进而生成优良的语感,为语文实践 探索出一条新路。 [ 14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 一二十年代这类成功的探索还有很多,我们应该萃 取其精华以成为当代教育实践的“新传统” ;语文 学习固然有它的时代使命,但从根脉上说是对祖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和传承,不是什么新生事物, 因而,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扬与其他近现代 发展起来的学科相比,更值得尊重和重视。 机械训练是应该反对的,但语文训练不能笼统 视为机械训练,语文基本训练不仅需要而且十分必 要和重要。当代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 “以训练为主线”并“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这是当 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思想,正“体现了教学民族化与 现代化的有机结合”的语文实践特质。 [ 15 ] 63关于语 文训练,新课标没有正面提及,但两次告诫我们要 避免“机械训练” : “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 辞等方面的知识,要避免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脱 离实际运用进行机械训练。在教学中应根据语言文 字运用的实际需要,从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 行指导。 ” [ 7 ] 23“注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避免死记 硬背、机械训练;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 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 [ 7 ] 45这样的告 诫没错,但由于新课标中从未对“训练”有过肯定 的表述,会不会引起教学实践领域对“训练”的误 解和鄙弃?值得慎对和深思。 杜威先生在批评了机械训练后充分肯定了训练 的教育价值,强调: “实在地说,训练是积极的和 富有建设性的。它是一种力量,是控制种种手段、 为达到目的所必需的力量,也是估价和检验结果的 力量。……一切真正的教育,其终点必在训练之 中,但是,它的过程在于使心智为其自身的目的而 从事的有价值的活动之中。 ” [ 16 ] 71 在这里,杜威不 仅强调了训练的重要性,同时也不经意地阐明了训 练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关键能力”是语文核心素 养最为重要的元素,而能力的形成必须要有训练。 训练是语文实践最精致、最集中的表现形态;训练 是最经济、最理性的语文实践。 参考文献: [ 1 ]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下册) [ M ] .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 2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 M ] .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3 ] 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 M ] .曹葆华,译.博 古,校.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 [ 4 ]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 M ] . 廖申白,译. 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3. [ 5 ]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 [ M ] . 荣震 华,王太庆,刘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 6 ] 李坤.论马克思实践观的四个维度 [ J ] .天津师范大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9 ( 4 ) :30-35.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22年版 ) [ 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2017年版 ) [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 9 ] 崔允漷,张紫红,郭洪瑞. 溯源与解读:学科实践即 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 [ J ] .教育研究,2021 ( 12 ) :55-63. [ 10 ] 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 M ] .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4. [ 11 ] 黄伟. 现代语文教育的三维建构: 《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一种解读 [ J ] . 皖西学院学报, 2002 ( 2 ) :99-103. [ 12 ] 钱梦龙. 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结构模式 (上) [ J ] .课程·教材·教法,1989 ( 11 ) :12-17. [ 13 ] 陈秀芳,关文斌,邬佩仙. 推广“魏书生六步教学 法”的实践与思考 [ J ] .上海教育科研,1995 ( 3 ) :10-11. [ 14 ] 洪镇涛. 语文教育本体论:语文语感训练漫谈之三 [ J ] .新课程研究 ( 上旬 ) ,2013 ( 3 ) :18-22. [ 15 ] 陈军. 语文教学时习论 (修订本) [ M ] . 上海:上海 教育出版社,2021. [ 16 ] 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 M ] . 姜文闵,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 责任编辑:周彩珍 ) 6 全科互知
2022年第6期 总第71期 【 课堂研究 】 数学教育领域APOS理论的 应用研究:议题、方法与启示 王 越,何声清 (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上海 200234 ) 【摘 要】文章通过梳理近十余年数学教育领域APOS 理论的应用研究,厘清核心议题、凝练有益经 验。研究者对未来研究提出以下展望: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系统构建数学概念的理解层级模型;系统开展 教学循证实践并形成标准化教学案例;系统研究本土化实践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 关键词 】APOS理论;理解水平;概念教学;学情分析 一、问题提出 “以学定教”是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设计的 基本准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22 年 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 理特征,使其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 素养 [ 1 ]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 2017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数学教学要关注数学核心素养的 形成和发展,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标准, 促进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素养水平的达成 [ 2 ] 。 新课改后,尽管“以学定教”的理念已然受到 教师的广泛认同,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难以有效 落实的情况。有研究显示,教师在分析学情时常常 过于依赖教学经验,缺乏实证分析,难以对学习过 程进行科学、深刻的描述与解释,因而不利于教学 的改进 [ 3 ] 。其中,一个根本问题是如何科学、深刻 地描述和解释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此,美国数学 家杜宾斯基提出刻画学生概念发展的 APOS 理论, 认为数学概念的学习要经历活动 ( Actions) 、程序 ( Processes) 、对象 ( Objects) 、图式 ( Schemas) 四 个阶段 [ 4 ]。 “活动”阶段是数学概念学习的起点, 学生在该阶段通过接触感性材料、实施具体操作, 获得概念的初步印象。例如,给学生呈现一个函数 公式,学生采用代入法计算某个给定点的函数值, 初步获得函数的概念。当多次重复上述操作后,学 生通过归纳、概括及反思在头脑中形成内化的“程 序” 。例如,学生通过尝试计算不同点的函数值 后,便认识到“给定一个点就会得到相应的值” 。 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的区别是学生不必再进行具体 的活动 (即计算) ,而是在头脑中建立起“函数 机”这样的程序 (即“程序性理解”) ,认识到 “函数表示的是一个‘输入—输出’的程序” 。当 认识到可以将上述程序视作一个整体而进行研究或 运算时,学生的理解就达到了“对象”阶段。例 如,学生建立起对函数的“对象性理解”后,就能 够把它视作一个“数学对象” ,从而开始研究这个 “数学对象”的性质 (例如单调性、奇偶性) ,并能 对这个“数学对象”进行运算 (例如复合运算、四 则运算) 。在达到“对象”阶段后,学生基本能理 解概念本身,但尚未建立该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 其他概念的联系。当学生经过多次“活动” “程 序”及“对象”的循环后,便能建立起对该概念更 加系统的理解,即心理“图式” 。例如,学生在实 现函数的“对象性理解”后,将该概念与方程、不 等式等建立联系,对该概念的理解就达到了“图 【 作者简介 】 王越,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何声清,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 学教育研究。 【 基金项目 】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 ( 2019PJC079 ) 7 全科互知
2022年第6期 总第71期 式”水平。 APOS 理论对“以学定教”理念在教学实践中 的落地提供了一个标准化、可操作的理论框架,它 刻画了学生概念理解循序渐进、逐级抽象的基本过 程。APOS 理论自引进国内后,学界对其开展了哪 些应用研究?是如何研究的?当前研究取得哪些有 益经验?笔者对近十余年 APOS 理论的应用研究进 行梳理,厘清核心议题、总结有益经验,为教学实 践中的学情分析、以学定教提供方法参考,为该领 域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展望。 二、APOS理论应用研究的核心议题及方法 ( 一 ) 基于APOS理论刻画概念理解水平 为了科学地回答“学生是如何学习数学的” [ 5 ]96, 美国数学家杜宾斯基提出 APOS 理论的初衷是寻求 一个刻画概念理解水平的一般框架。从当前应用研 究来看,基于APOS理论考察特定概念的理解水平是 主流方向。 濮安山等基于 APOS 理论编制函数概念测评工 具,考察了两所学校高中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情 况。结果显示,学生在做“对象”水平的题目中正 确率较低 (最高仅为47.6%) ,他们对函数概念的理 解大多停留在初步认识、机械解题的水平。该研究 还以 APOS 理论为标准比较了中美教材中函数概念 编写方式的差异,发现国内教材在“活动”和“程 序”阶段设计较好,但针对“对象”阶段的设计则 较少 [ 6 ]。秦德生基于 APOS 理论建立导数概念的理 解层次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等考察了东北地区高中 与大学学生的理解水平。结果显示,高三和大一年 级学生对“瞬时变化率”的理解水平不存在显著性 差异 ( p=0.15 ) ,对“极限”形式化定义的理解水 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 p < 0.05 ) ;大一和大四年级学 生对“导数”形式化定义的理解水平存在显著性差 异 ( p < 0.05 ) 。鉴于以上结果,该研究建议:将导 数内容放到高中阶段具备可行性;高中阶段导数概 念的教学尚不能建立在抽象的极限、连续概念之 上,而应该借助直观的物理背景加以描述;导数形 式化定义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大学阶段的长期教学之 上 [ 7 ]。熊丙章基于 APOS 理论建立算法理解的评价 标准,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高中生算法概念的理解 水平。结果显示,学生对算法结构、算法语句的理 解水平偏低,对于循环语句、条件语句的理解也不 太理想。由此建议:算法内容的设计应借助实例将 其转化成计算机语言加以表述,教学应以上机验证 学生的算法为主 [ 8 ]。除基础教育阶段外,APOS 理 论在高等数学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也较广泛 [ 9-10 ] ,在 此不做赘述。 综上所述,基于 APOS 理论刻画概念理解水平 的一般流程是:首先,基于 APOS 理论构建特定概 念的理解层级模型;其次,以该模型为依据编制测 量工具;最后,基于测量工具开展调查研究,统计 学生在各理解层级上的分布情况。 ( 二 ) 基于APOS理论开展阶段化教学 在回答“学生是如何学习数学的”之后, “制 订什么样的教学计划”就成为 APOS 理论关注的另 一个问题 [ 5 ] 96。因此,基于 APOS 理论开展阶段化 教学是另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张中发以数列概念为例,通过实验研究考察了 基于 APOS 理论的阶段化教学对学生学业成绩、问 题解决能力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 班在学业成绩和非认知因素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班 ( p < 0.05 ) ,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表现也优于对照 班,而且题目越综合、难度越大,上述差异就越明 显,这说明基于 APOS 理论的阶段化教学能有效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 11 ] 。江春莲等基于APOS理论设计 了“二次函数图象平移”的教学,采用动态几何软 件作为教学辅助,通过准实验研究考察了该教学方 式对于学生概念理解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学 生在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点的平移等任务上的表 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该研究还指出,基于 APOS 的教学设计还可以推广到三角函数图象变换的教学 中,显示了该理论在指导教学实践方面的优越 性 [ 12 ] 。潘春娥等基于APOS理论设计了“指数函数 及其性质”的教学阶段,采用皓骏 ( Hawgent) 动 态数学软件作为教学辅助,引导学生先后经历了五 个关键学习环节。学习过程的设计适应了学生的思 维发展特征,因此学生不仅能够收获“鱼” (知识 和技能) 和“渔” (思想和方法) ,还能获得极大的 “欲” (动机和兴趣) [ 13 ]。张云辉等基于 APOS 理论 设计了函数概念的起始课教学,构建了创设情境 “话”函数→实例分析“生”函数→剖析概念 “辨”函数→经历实践“用”函数→总结反思 “悟”函数→感悟哲思“赏”函数的阶段化教学流 程,以初中阶段的“变量说”观点为暗线,以高中 阶段的“对应说”观点为明线,实现了函数概念教 8 全科互知
封面
共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