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搜索
2024 元 20 20 定价: 定价: 36-405 36-405 邮发代号 邮发代号 5 2024.5 人生与伴侣 读懂借物喻人 要学会开拓视野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统一刊号:ISSN1003-5001 CN41-1055/C 全科互知
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
1 语文,宛如一泓清泉,潺潺流淌,润泽着我的心田;阅读,犹如一抹暖阳,熠熠生辉,照亮了 我求知的道路。我爱语文,我爱阅读,它们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心灵的慰藉与栖 息之所。 自牙牙学语之时起,语文便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个个神奇的汉字,仿若有生命的小精灵, 跳跃着,吸引着我去探索、去领悟。它们所组成的优美词句,如诗如画,令我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而阅读,则是开启语文世界大门的钥匙,引领我走进那绚丽多彩、奇妙无比的知识殿堂。 吾爱语文,因其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从古老的甲骨文到现代的白话文,语文见 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记录了人类的智慧与情感。在语文的世界里,我可以领略到《三字经》的哲 学道理,感受到《诗经》的纯真韵律,体会到唐诗的豪迈奔放,品味到宋词的婉约细腻。每一篇经 典的文学作品,皆是一座宝藏,等待着我去发掘,去欣赏。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仿佛穿越时空, 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领悟他们的人生哲理。 吾爱阅读,因其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在阅读中,我可以畅游于浩瀚的宇宙,探索未知的 奥秘;我可以漫步在古老的城市,感受历史的厚重;我可以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欣赏鸟语花香, 领略四季变换。阅读让我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拓宽了我的视野, 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它让我明白,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我们所知晓的,仅是沧海一粟。唯有 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吾爱语文,吾爱阅读,还因它们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语文中的文字之美、文学之美, 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我学会了欣赏美的事物,懂得了如何用文字 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同时,阅读也激发了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我能够在脑海中构想出一 个个奇妙的故事与场景。这种创造力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亦在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 应用。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语文与阅读始终伴我左右。它们是我的良师益友,给予我知识,给予我 力量,给予我温暖。记得幼时,我最爱读童话故事,那些美好的故事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幻想; 中学时代,我痴迷于古典文学,那些经典的诗词歌赋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如今, 我则热衷于阅读各类书籍,从文学到历史,从科学到哲学,每一本书都让我受益匪浅。 吾爱语文,吾爱阅读,此乃我心中永恒不变的情怀。我坚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岁月如 何变迁,我对语文和阅读的热爱都将始终如一。因为它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灵魂的寄托,是 我永远的追求。 ( 深圳市龙华区振能学校 ) 我爱语文,我爱阅读 01 卷首语 文 / 刘晓宇 全科互知
卷首语 01 我爱语文,我爱阅读 …………………………… 刘晓宇 书海拾贝 ·笔墨春秋· 04 伯牙鼓琴中千古流传的知音典故 ……………… 杨素芳 07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 闫廷明 10 读春秋故事,追忆古代智慧少年 ……………… 王 莉 13 读唐诗宋词,看历史变迁 ……………………… 李碎森 16 吸取古人智慧,启迪当代哲思 ………………… 马建伟 ·且读且思· 19 读《学弈》引发的思考 ………………………… 谈晓雯 22 一朝被惊,终生惧影 …………………………… 李彩花 25 智慧思维,巧妙转化 …………………………… 范巧巧 28 多位观察,全面思考 …………………………… 许施佳 我爱悦读 ·读后有感· 31 在名著经典片段赏读中学会写作 ……………… 武德炳 34 读《守株待兔》 ………………………………… 马维艳 37 在《大自然的语言》中体会规律自然 ………… 李彩霞 40 浪漫的想象与恢弘的意象 ……………………… 雷小华 ● ●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河南省一级期刊 主管、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副总编辑:唐 朝 徐 迪 主 编:唐 朝 责任编辑:益 阳 恋 歌 半 夏 美术编辑:谢 浪 编辑出版:人生与伴侣杂志社 地 址: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 23 号 邮政编码:450002 网 址:www.rsblhl.com 印 刷:河南瑞之光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发 行:河南省邮政发行局 订 阅:全国各地邮政局(所) 编 辑 部:0371-63932456 发行主任:张思超 发行单位:江西全科互知数据有限公司 人生与伴侣 微信公众平台:rsyblwhcmz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1-1055/C 国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3-5001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 399 信箱) 国外发行代号:6142M 广告许可证号:郑金水广登字中括号【2019】029 号 定价:20 元 每月 25 日出版 ●作者文责自负(含图片)。因作者原稿问题引起的 侵权纠纷,本刊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刊部分图 片为版式创意,与文章内容无直接关联。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 编汇、 发行、 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栏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 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 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 目 录 《人生与伴侣》 (文教版) ● 全科互知
43 《过秦论》的文本解读与思想价值分析 ……………………………………………………………… 王 瑞 ·经典赏读· 46 读懂借物喻人 …………………………………………………………………………………………… 王 丹 49 要学会开拓视野 …………………………………………………………………………………………… 厉伟芳 52 努力向前,未来可期 …………………………………………………………………………………… 姚春花 55 天涯沦落人,何必曾相识 ……………………………………………………………………………… 陈 佳 58 《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 ……………………………………………………………………………… 汪 森 ·聆听语文· 61 读懂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 刘司英 64 掌握慧眼,生活处处是语文 …………………………………………………………………………… 李卓玛 67 正确的遣词造句方式,造就语文阅读理解高分答案 ………………………………………………… 邢素红 70 体会大自然的壮美秀丽 ………………………………………………………………………………… 张淑燕 教苑论坛 73 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学语言的应用探析 ………………………………………………………………… 王娅婕 76 浅谈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苏安宏 79 浅谈现代中小学美术与民间绘画的融合 ……………………………………………………………… 李 凯 82 试论体验式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苏托托 85 探究 VR 技术与小学美术课程融合的有效路径 ……………………………………………………… 张伟超 88 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的意义与实践策略解析 ………………………………………………………… 祝洪伟 91 幼儿编程学习对中班幼儿排序能力的影响研究 ……………………………………………………… 罗冰淳 94 幼儿发展评价中自然观察和真实性评价的应用策略 ………………………………………………… 冯 纯 ● Contents 2024 年第 05 期 (总第 1074 期) 全科互知
人生与伴侣 4 2024/05 伯牙鼓琴中千古流传的知音典故 《伯牙鼓琴》这首千古流传 的典故,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郑国 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 在古籍中, 还分别见于 《吕氏春秋》 《韩诗外传》 《新序》及《说苑》 中,并被收录于统编语文教材六 年级上册。 文章主要讲述了伯牙与子期 的相知故事。伯牙善弹七弦琴, 技艺高超,被人尊为“琴仙”。 在一次鼓琴时,子期听懂了伯牙 琴音中的深意,两人因此结为知 音。然而,子期不幸离世,伯牙 悲痛万分, 他觉得世上再无知音, 于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以表达对子期的思念和对知音难 觅的感慨。这则动人的故事凸显 了知音之情的珍贵与难得,同时 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中真挚情 感的力量及难得可贵的人文精神。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希冀让人们更加珍惜身边的知音, 感悟人生的真谛。 一、传神的艺术特色 在《伯牙鼓琴》中,我们感 受到了艺术的感染力和情感的冲 击力。琴音、默契、共鸣、悲痛, 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 幅动人心弦的画面。它以其独特 的艺术特色,深刻地展现了知音 之情那动人心弦的魅力。 在伯牙鼓琴时,其琴音中蕴 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意境。当他志 在高山时,钟子期能立刻感受到 那巍峨雄壮的气势,眼中看到的 仿佛就是那雄伟的山峰,赞叹道: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 伯牙的心思转向流水时,子期又 能准确地捕捉到那奔腾不息的神 韵,耳畔回响的似乎就是那奔腾 的江河之声,感慨道:“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琴音在空气 中流动,仿佛是伯牙与子期之间 无声的对话,他们通过琴音相互 理解、相互感受。这种以琴音为 媒介的交流,深刻体现了情感的 交融,超越了言语的局限,直达 彼此的心灵深处。伯牙高超的琴 艺与子期深刻的领悟力相互辉映, 展现出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伯 牙鼓琴, 志在高山” “志在流水” , 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伯牙心中的 万千思绪,而子期总能准确地理 解他的心意,这种心有灵犀的默 契通过简洁的叙述得以生动呈现。 其次,“琴”这一意象在文 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伯牙 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两人情谊 的象征。伯牙的每一次弹奏,都 饱含着他对知音的渴望与思念, 而子期的倾听与赞叹,也让这份 情感更加深厚。 文章以琴为纽带, 将伯牙与子期紧密联系在一起, 营造出一种空灵而美妙的艺术氛 围。 原文中“伯牙善鼓琴,钟子 期善听”一句,简洁而凝练地概 括了两人的特点,为后文的情感 发展奠定了基础;“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则进一步强调了 他们之间的默契,使读者更能深 刻体会到这份知音之情的珍贵。 整篇文章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 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在伯牙与子 期的动人故事中。 此外,故事所营造的意境优 美而深远。伯牙鼓琴的场景,常 常被描绘成一个宁静而祥和的画 面。 在这个画面中, 有高山流水, 有清风明月,有伯牙与子期的身 影。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充 满诗意的世界,让读者仿佛能够 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宁静与美 好。而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情感, 也在这个意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 升华。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 关于音乐和友情的传说,更是一 种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这 种意境的营造,使故事具有了更 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真挚的情感表达 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 是文章的核心情感。文中对伯牙 文 / 杨素芳 全科互知
5 与子期互动的描写, 细腻而生动, 让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他们之间 的情谊。伯牙鼓琴时,将自己的 内心世界全然倾注于琴弦之上, 无论是高山的巍峨还是流水的奔 腾,都蕴含着他的情感起伏与思 绪万千。而子期则能深刻地理解 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情感,他们 之间无需言语,只需琴声的交流 便能心意相通。这种知音之间心 领神会的默契与理解,让人感受 到人与人之间最纯粹、最真挚的 情感连接。 同时,文章还表达了伯牙失 去子期后的悲痛与孤独。当子期 离世, 给伯牙带来了无尽的悲痛, 世间再无知音,于是他“破琴绝 弦,终身不复鼓琴”,这种决绝 的举动是对知音之情的最高敬意, 体现了他对子期的深情厚谊以及 失去知音的无尽哀伤与表达。伯 牙的悲痛之情如潮水般涌动,这 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让读者深刻 体会到知音难觅的悲哀与无奈及 伯牙内心的坚定与执着,他对知 音的情感已经超越了一切物质的 追求。 此外,文中它还蕴含了对人 生的思考和对情感的升华。伯牙 与钟子期的友谊超越了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精 神追求。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 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 共鸣的基础上的,只有与那些能 够与我们心灵相通的人在一起, 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和价值。同时,伯牙在钟子期去 世后破琴绝弦,也表达了他对友 谊的忠贞不渝和对知音的深深怀 念。这种情感的升华,使伯牙与 钟子期的友谊成为了中国文化中 的经典之作,激励着后人去追求 真挚的友谊和美好的情感。这种 对美好情感的追求贯穿全文,使 文章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 三、知音文化的典范 知音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 间的理解和共鸣,它超越了表面 的交流,直达内心的深处。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完美地 诠释了知音的含义。他们之间超 越身份、 地位和财富的情感连接, 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展现了知音 之间心灵契合的深度。钟子期能 够听懂伯牙琴音中的喜怒哀乐, 理解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这 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就是知音文化 中最令人神往的部分。这种默契 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对彼 此的真诚和用心倾听。在那个时 代,人们往往被各种利益和欲望 所左右,但伯牙与子期的交往却 不染尘埃。他们的相遇相知,让 人们看到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 仍存在着一种纯粹而美好的情感 纽带。 此外伯牙在子期离世后的悲 痛反应,更是知音文化的深刻体 现。他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 表达了对子期的无尽思念和对知 音逝去的极度悲痛。这种为知音 而决绝的举动,让人们看到了知 音在他心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也 让人们感受到了知音文化中那种 深情厚谊的力量。 而且,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不 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传奇, 它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文化 价值。这个故事在千百年的流传 中,不断激发着人们对知音的渴 望和追求。它告诉我们知音文化 不仅存在于古代传说中,也在现 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体现。人们 在寻找知音的过程中,渴望找到 那个能真正懂自己的人,与之分 享生活的点滴、情感的起伏。伯 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知 音难觅,但一旦遇到,便是人生 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的情谊成 为了后世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典范, 激励着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真 诚和敏锐,去发现和珍惜那些与 我们心灵相通的人。 四、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 《伯牙鼓琴》所展现的审美 观念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伯牙与 钟子期之间的情谊被描绘得如诗 如画,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浪漫主 义的色彩。这种审美观念强调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 的和谐统一。伯牙与钟子期在山 水之间相遇相知,他们与自然融 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 画卷。他们的情谊也体现了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相互欣赏、 相互尊重。 伯牙所弹奏的高山、流水等 意象,充满了自然之美。这些意 象不仅反映了伯牙对大自然的敏 锐感知和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传 统文化对自然的崇敬与赞美。人 们从伯牙的琴音中仿佛能看到巍 峨的高山、奔腾的流水,感受到 书海拾贝 _ 笔墨春秋 全科互知
人生与伴侣 6 2024/05 大自然的恢弘与灵动,这种对自 然之美的呈现与欣赏,是传统文 化审美观念的重要体现。 其次,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 而深厚的情感,也是传统文化审 美观念的核心之一。他们的情谊 真挚纯粹,没有丝毫的杂质,这 种情感的真挚性让人感受到人性 的美好与温暖。伯牙对子期的深 情厚谊,以及子期对伯牙的理解 与回应,都展现了传统文化中对 情感之美的高度认可。 同时,伯牙的琴艺具有强大 的艺术感染力。他的琴音能够打 动子期, 让其沉浸其中, 不能自拔。 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艺术表现 力的重视,认为艺术具有触动人 心、传递情感的力量。伯牙的琴 艺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与 神奇,也让人们对传统文化中的 艺术审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不 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更是 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发现和感悟。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 了传统文化中审美观念的丰富内 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审 美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 该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学会发现和欣赏身边的美好事物, 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让生 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我 们也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 审美观念,让这种诗意和美感在 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扬。 五、对友谊的思考及反思 伯牙与子期的相遇相知,堪 称友谊的典范。正如文中所说,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伯牙与钟子期的友 谊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他们相 互珍视、相互坚守。这种对友谊 的珍视和坚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宝贵品质。 伯牙鼓琴时,他将自己的情 感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而子期 则能精准地理解其中的喜怒哀乐。 他们之间无需多言,只需通过琴 音便能读懂对方的心思。这种默 契与理解,是伯牙对友谊珍视的 具体体现。他把子期视为知音, 愿意与他分享自己内心最深处的 情感,这种信任和依赖是友谊中 极为难得的品质。 当子期离世后, 伯牙的悲痛之情难以言表。他选 择“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一决绝的举动充分展示了他对 友谊的坚守。在伯牙心中,子期 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失去 了子期,琴音也失去了意义。他 宁愿放弃自己钟爱的琴艺,也不 愿再与他人分享这份情感,这种 对友谊的执着令人敬佩。伯牙对 友谊的珍视还体现在他对子期的 怀念上。他将与子期相处的点滴 记忆深埋心底,用一生的时间来 缅怀这段珍贵的情谊。他的坚守 不仅是对子期的承诺,更是对友 谊的崇高敬意。这种坚定不移的 信念,让伯牙的形象在人们心中 更加高大伟岸。 在漫长的人生中,友谊是我 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伯牙与钟 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 谊是建立在真诚和理解基础上的, 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维护。 当今的人们由于生活节奏加快, 常常因为忙碌或其他原因而忽略 了与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感情 变得淡薄,因此我们应该像伯牙 与钟子期一样, 用心去呵护友谊, 珍惜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光,在他 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 同时, 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友谊, 不轻易放弃那些与我们真心相待 的人,要回归到友谊的本质,用 真心去守护我们的友谊,让友谊 之花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 绚烂的光彩。 六、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伯 牙鼓琴》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它所体现的对友谊的珍视和坚守, 深深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即 使跨越千年,我们依然能从中感 受到那份真挚而深厚的情谊,以 及伯牙对友谊的执着与坚持。这 种永恒的魅力,使得伯牙鼓琴成 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友谊的 经典篇章。 我们也应该相信相信在未来 的日子里,伯牙鼓琴的故事将继 续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真挚的友谊, 让友谊的花朵在每个人的心中绽 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愿我们都能像伯牙与子期一 样, 拥有那份真挚而纯粹的情感, 找到属于自己的知音,在人生的 道路上相互陪伴,共同前行。 (碌曲县城关小学) 全科互知
7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王维(701-761 年),字摩 诘,号摩诘居士,是唐朝著名的 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被誉为“诗 佛”。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诗为 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 诗歌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 色,更蕴含了深刻的禅意,为人 们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 界。禅趣是王维山水诗的灵魂所 在,它使诗歌超越了表面的景物 描写,赋予了其更深层次的内涵 和意义。王维深受佛教思想的影 响, 自幼便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 他在官场的失意和人生的波折中, 逐渐转向佛教寻求心灵的慰藉。 禅学的理念如“空” “无我”等, 深深渗透到他的诗歌创作中,使 他能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描绘 自然,将禅的精神与山水之美相 融合。王维的作品对中国文化和 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王维山水诗与禅的渊源 王维出生于武则天统治时期, 恰逢统治者为巩固自身政权,开 始打压代表大唐旧贵族权力体系 的道教,转而大力扶持佛教。而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位虔诚的佛 教徒,她在王维年幼时就开始向 他传授佛法,使得王维在成长过 程中,接触到了许多佛教经典和 教义。后来,王维在官场失意和 人生波折的过程中,对佛教产生 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开始与许多 佛教僧侣和文人交往。他与这些 人一起探讨佛法和文学,相互启 发和影响。这些交往不仅使他的 诗歌创作更加深刻和丰富,也让 他在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慰藉和 寄托。 禅学强调的是通过内心的反 省和体验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 脱,这种思想在王维的诗歌中得 到了充分的体现。王维的山水诗 往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 达他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他试 图在自然中寻找一种超越世俗的 精神寄托。此外,王维的诗歌还 强调了自然的和谐与美丽,这与 禅学中的 “自然” 观念密切相关。 禅学认为,自然是宇宙的本然状 态,是人类心灵的源泉和归宿。 王维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景观, 如山水、树木、花草等,这些景 观不仅是他对自然美的赞美,更 是他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和表达。 二、王维山水诗中禅趣的体 现 在王维的众多山水诗中,禅 趣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得以充分展 现, 即宁静与空灵、 无我与自在、 随缘与淡然。 《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 后, 天气晚来秋” 这句诗, “空山” 描绘了寂静、清幽的山林,仿佛 没有人迹的喧嚣。“新雨后”点 明了刚刚下过一场雨,使得山林 更加清新、润泽。 “天气晚来秋” 则点明了时间是在傍晚时分,秋 天的气息已经悄然降临。生动地 描绘了一场新雨过后,空旷的山 峦呈现出的宁静与清新之美,整 句诗营造出一种静谧、凉爽、闲 适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一 切都显得那么静谧,仿佛能让人 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空灵的神韵, 进而传达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 的深邃禅意。 “空山”两字就给人一种寂 静、空旷的感觉,仿佛一切喧嚣 都已消散,只剩下宁静。而“新 雨后”则进一步增添了清新与润 泽, 使这种宁静更加深入人心。 “晚 来秋”暗示着夜晚的降临和秋天 的凉意,给人一种空灵的氛围。 秋的宁静与夜晚的静谧相融合, 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空灵之美, 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和生命的律动。诗句中没有过多 的修饰和繁杂的意象,却通过简 洁而精准的描绘,展现了王维对 文 / 闫廷明 书海拾贝 _ 笔墨春秋 全科互知
人生与伴侣 8 2024/05 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将宁静与空灵展现得淋漓尽致。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这句诗,蕴含着深邃而悠远的意 境。在诗人前行的过程中,当他 走到水流的尽头,发现已无路可 走时, 他并没有感到焦虑或困惑, 而是自然而然地选择坐下来,平 静地欣赏着云朵的升起。他不为 外界的纷扰和阻碍所困扰,也不 被自我的欲望和执念所牵绊,而 是以一种悠然自得的姿态,享受 着当下的宁静与美好。 诗人随意而行,走到水的尽 头,没有刻意追求目的地,体现 了一种不执着于外物的无我状态。 诗人安然坐下,静看云朵悠然升 起,这种对自然变化的坦然接受 和闲适观赏,表现出一种与天地 融为一体的自在心境。在这一过 程中,诗人没有被外界的纷扰和 自我的欲望所束缚,而是顺应自 然,享受当下,展现出了无我与 自在的境界。 在这句诗中,诗人似乎已经 超脱了自我的局限,达到了一种 浑然忘我的无我之境。他与自然 融为一体,心随境转,顺应着自 然的韵律和节奏前行。这种顺应 自然、不为外物所拘的状态,正 是禅所追求的自在心境的极致体 现。在这一刻,诗人仿佛与天地 万物相通,感受到了宇宙的奥秘 和生命的真谛,他的内心充满了 宁静与平和,达到了一种超凡脱 俗的境界。这种境界让人体会到 了禅的深邃与美妙,也对生命和 自然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山居秋暝》 中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这一句诗的意思 是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 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在 这句诗中,诗人以一种无比随缘 的心态坦然面对春天的逐渐消逝。 “随意”和“自可留”表达了诗 人对自然变化的坦然和对自由生 活的向往。他不为春天的消逝而 感伤,而是以一种随意的心态接 受季节的更替,体现了他对生命 的豁达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 “王孙自可留”也暗示了诗人对 官场生活的厌倦,表达了他渴望 归隐山林、 追求闲适生活的愿望。 这种心境与禅意相契合,反映了 王维诗歌中一贯的禅意与超脱。 诗人就如同一位超脱尘世的 智者,他明白世间万物皆有其运 行的规律,春天的离去是自然的 必然。他不被外物所扰,不被情 感所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纳 着这一切的变化。在他的眼中, 春天的消逝并不是一种遗憾,而 是生命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他 以随缘的心境,享受着当下的每 一个瞬间,不为过去而忧愁,不 为未来而焦虑,只是静静地沉浸 在当下的宁静与美好之中。这种 对世事的随缘与淡然,让他的内 心充满了宁静与平和,也让他的 诗歌充满了深邃的禅意。 三、禅趣在王维山水诗中的 艺术效果 禅趣仿若一股灵动而神秘的 力量,为王维的山水诗增添了难 以穷尽的韵味与深不可测的内涵。 它就如同一抹充满奇幻魔力的神 秘色彩,在诗行之间悄然无声地 晕染开来,使得这些诗歌不再仅 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表面描绘,更 是诗人对生命的深邃洞察和对宇 宙奥秘的深刻感悟。这种韵味恰 似一坛历经岁月沉淀的陈酿老酒, 每一次细细品味,都能让人品味 到新的韵味与思考,让读者在反 复研读与吟诵中,不断挖掘出诗 歌中蕴含的更多意趣与深刻哲理, 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与此同时,禅趣在王维的山 水诗中还营造出一种独特而奇妙 的审美体验。它宛如一位睿智的 引路人,引领着读者迈入一个宁 静而空灵的美妙境界。在这个境 界中,人们仿若置身于喧嚣世界 之外的一方心灵净土,能够真切 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体味到生命的本真与意义所在。 这种审美体验如梦如幻,如诗如 画,充满了无尽的魅力,让人沉 浸其中,流连忘返,深深地为之 陶醉。就像他的《鹿柴》中“返 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展现 的画面,那夕阳余晖透过树林映 照在青苔上的景象,让人仿佛进 入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感 受到了生命的宁静与美好。 四、王维山水诗中禅趣的影 响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对自身 有着一定的影响,首先是帮助自 身获得了内心的宁静,王维在山 水诗中融入禅趣,使他能够在喧 全科互知
9 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这 种禅意帮助他超脱尘世的纷扰, 保持平和的心态。为自己找到了 情感的寄托,通过描绘自然山水 和表达禅意,王维找到了情感的 寄托,缓解了在官场和生活中的 压力与烦恼。同时也给诗歌作品 带来了艺术的升华,禅趣丰富了 王维诗歌的内涵,提升了其艺术 价值。他的山水诗因禅趣而更具 深度和韵味,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的经典之作。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对后世 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包括但 不限于创作手法的启示、意境的 开拓、文学传统的丰富。王维以 禅入诗的表现手法为后世作家提 供了借鉴,启发他们在作品中融 入哲学思考和精神内涵。他的山 水诗营造出的宁静、空灵、超脱 的意境,拓宽了后世文学作品的 审美境界,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 力。王维的禅意山水诗成为中国 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学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 一代代文人追求诗歌的意境与内 涵。比如,苏轼在其诗词创作中 就深受王维禅趣的影响, 他的 《定 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也 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展现出一 种超脱物外、淡然处世的心境, 与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它拓宽了文学创作的 视野和思路,让后世作家们领悟 到在描绘自然景观时,可以融入 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哲学思考。 这种以禅入诗的表现手法,为后 世文学作品注入了独特的韵味和 意境, 激发了作家们对人与自然、 生命与宇宙关系的探索与表达。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在文化 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王维的 诗歌是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代表,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体现了中国 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人生的独特 感悟,是精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 一。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与 传承,这些诗歌传承了中国文化 中对内心修养、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追求,增强了人们对本土文 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王维的山 水诗在国际上也具有广泛的影响 力,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促 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 欣赏。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一颗璀璨明珠,代表着一种超 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追 求。禅趣所蕴含的智慧和感悟, 通过王维的诗歌得以传承和发扬, 比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过松 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中“莫 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 就体现了对世事无常的一种禅意 理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墨客和普通民众,丰富了人们的 精神世界,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 发展。 五、结语 王维山水诗中禅趣的艺术魅 力是永恒的。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人们对宁静、和谐、超脱的追求 始终不变。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独 特的禅意之美,打动了无数读者 的心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 典之作。它将永远散发着迷人的 光辉,继续影响着人们对艺术、 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 王维的山水诗对后世文学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不仅 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 借鉴,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维的山水 诗拓宽了文学创作的视野和思路。 他将禅意融入诗歌中,使诗歌不 再局限于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而 是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这种以禅入诗的表现手法,为后 世作家们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 方向,启发他们在作品中融入哲 学思考和精神追求。 王维的山水诗营造出了一种 独特的审美意境。他的诗歌通过 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禅意 的深刻表达, 营造出了一种宁静、 空灵、超脱的审美境界。这种审 美意境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重 要影响,使后世作家们更加注重 诗歌的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王 维的山水诗还对后世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 歌在当时就备受推崇,对后世诗 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后世 诗人在创作中借鉴和传承了王维 的艺术特色,使中国文学在诗歌 领域不断发展和创新。 总之,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独 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 (肃州区金佛寺中心小学) 书海拾贝 _ 笔墨春秋 全科互知
人生与伴侣 10 2024/05 读春秋故事,追忆古代智慧少年 春秋时期,那是一个风起云 涌、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历 史舞台上, 无数英勇善战的武将、 深谋远虑的谋士以及才华横溢的 文人墨客共同编织了一幅绚丽多 彩的历史画卷。其中,那些智慧 过人的少年英才更是犹如一颗颗 璀璨的明星,照亮了那个时代的 夜空,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 神财富。春秋时期正值我国奴隶 社会的瓦解与封建社会的形成之 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 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事件,而这些 事件以故事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它们以生动的叙事、鲜活的人物 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 演绎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 性光辉。春秋故事的文化价值在 于其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生智慧, 这些故事往往通过为我们传达了 诸如忠诚、信义、仁爱、勇猛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对于人 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洞 见。这些智慧结晶不仅对于我们 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 且对于我们指导现代人生、提升 个人修养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春秋故事中,智慧少年的形象 尤为引人注目。他们年纪轻轻便 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才智和胆识, 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 我们后世提供了借鉴。智慧少年 的特质体现在他们具有敏锐的洞 察力和判断力上,面对突发的情 况他们可以能够迅速捕捉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他们还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 够提出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具备坚定 的意志和执行力,能够将自己的 想法付诸实践并坚持不懈地追求 目标。这些特质使得智慧少年能 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脱颖 而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智慧少年对后世的影响是深 远而持久的,他们的事迹和精神 品质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榜 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去追求卓越和实现自我价值。同 时,智慧少年的故事也被广泛传 播和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故事不 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宝库,也为 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 慧启迪。 一、旷世奇才:甘罗 甘罗是战国末期秦国的一位 杰出少年政治家,他的聪明才智 和非凡的外交手腕使他在历史上 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甘罗的故事 不仅是对他个人智慧的赞美,也 是对那个时代少年英才的一种肯 定和鼓舞。甘罗出生在一个官宦 家庭, 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聪明伶俐,善于思考,对周围 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 据说,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对 政治和外交事务的浓厚兴趣,经 常主动向长辈请教相关知识,很 快就展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见识 和理解力。而甘罗的智慧体现在 他十二岁出使赵国时,成功地说 服赵王割让十五座城池给秦国的 传奇经历。当时,秦国和赵国之 间存在领土争端,双方都希望扩 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秦国国王嬴 政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 决定派遣一位有才能的使者前往 赵国进行谈判。然而,秦国国内 的大臣们都认为这是一个极其艰 巨的任务,因为赵国是一个强大 文 / 王 莉 全科互知
封面
共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