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期刊
文献
标题
作者
单位
摘要
关键词
栏目
基金
文献检索
包含全部检索词
包含精确检索词
包含至少一个检索词
作者
出版物
发表时间
-
找到3条结果
第1/1页
确定
语种
  • 更多...
年份
 至 
  • 更多...
学科分类
中文
|
英文
  • 更多...
  • 更多...
关键词
  • 更多...
刊名
  • 更多...
作者
  • 更多...
   已选文献: 0 清除
题名 作者 刊名 栏目 年/期 阅读量 被引 获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银银 李鹏 贵州医药 综述 2022年02期 222 0
影响外科实习教学质量的问题与改革 袁渊 真情 教育管理 2021年06期 382 0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 谢乐阳 科学咨询 医学科技 2020年09期 577 0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指除酒精以外其它多因素参与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病因包括饮食、代谢、遗传、肠道微生态及炎症等引起的以肝脏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综合征。该病不仅会影响肝胆等消化系统,还与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紊乱、血脂紊乱、血液系统等疾病密切相关[1-2]。据统计显示,我国NAFLD发病率约为15~20% ,欧美等发达国家NAFLD发病率则在20%以上[3],且发病率还在不断的攀升。在NAFLD 的众多发病机制中,最早的经典“二次打击”学说由 Day 和 James 在1998 年提出的。“初次打击”是指在长期高脂、高热量饮食,久坐、缺乏运动等因素诱发脂质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其中IR是造成肝细胞损伤的重要环节[4]。“二次打击”学说认为当肝细胞持续聚集大量脂质时,线粒体β氧化加速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 ,引起氧化应激、炎性因子聚集等一系列炎性改变,继续发展为NASH 。近些年,随着对NAFLD的研究深入,“多重打击”学说更有说服力。NAFLD的发病机制涉及肠道微生态、炎性因子的聚集、自噬、脂肪组织功能异常、线粒体功能异常、脂毒性、内质网应激等机制,它们之间相互协同及相互叠加,导致肝细胞的损伤,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及终末期肝衰竭。本文对NAFLD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影响NAFLD发病及进展的因素。
阅读量:222
下载量:0
被引数:0
   已选文献: 0 清除
导出/参考文献 (0

PDF在线阅读

价格:0.00

Copyright © 2021-2024 全科互知 | 赣ICP备2021006197号-4 | 新出网证(赣)字20417号
赣公网安备 36012102000372号 | 赣B2-20210313 | 技术支持:道然科技

sasa 互知学术
sasa 全科互知